岑文本
上榜理由: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人一起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使唐朝从百战劫生之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岑文本(595~645)唐朝宰相,字景仁,荆州人。岑文本的祖父即岑参的太高祖父是邓州棘阳(今南阳新野)人,后更家荆州。岑文本博通经史,善写文章。14岁时,其父岑之象仕隋,陷冤狱,他至司隶府申辩,辞情剀切,官员惊讶,令其作《莲花赋》,下笔即成,观者莫不赞叹。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文本也由此扬名。入唐后,先任荆州别驾,继任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擢为中书舍人,诏诰及军国大事文书皆出其手。忙时拟稿,常令属吏六七人各执纸笔,分别口授,须臾即就,各成文章,太宗深为器重,迁为中书侍郎,专典机要。又与令狐德撰《北周书》。其中史论多出自岑之手。书成,封为江陵县子。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洛阳大水泛滥。时魏王李泰盛修宅第,他上奏,劝崇节俭,侈不可长。太宗嘉许,赐帛三百段。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但仍以“汉南一布衣”自称。不营产业,俭朴节省。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随太宗出征辽东,负责筹措军中辎重,积劳成疾。四月,在幽州病逝。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宪”,陪葬昭陵。诗多散佚,仅存诗4首、文20篇。
岑长倩
岑长倩:(?~691)唐朝宰相,荆州人。早孤,由叔父岑文本抚养成人,曾任兵部侍郎。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四月进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武则天垂拱年间,自夏官(兵部)尚书迁内史。
垂拱四年(688),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则天,岑长倩出任武则天后军大总管,征讨越王李贞,获胜。
天授元年(690),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武则天侄儿武承嗣一人之下。
天授二年(691)十月,有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岑长倩认为皇嗣(李旦)已在东宫,不可更立,拒不在奏表上署名,并奏请查办上表者,因此得罪武承嗣及族人。加之他反对武则天诏天下建大云寺,有忤武氏,遂罢相。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途中,被诏回下狱。酷吏来俊臣胁诬其与宰相路辅元、欧阳通等数十族谋反,一同被诛。岑长倩5个儿子同时遇害。唐睿宗李旦复位后,于景云元年(710)追复岑长倩官爵,备礼改葬。
岑羲
岑羲:(?~713)唐朝宰相,字伯华。荆州人。岑文本之孙。岑文本、岑长倩、岑羲即所谓“唐代一门三相”。进士出身。他的弟弟岑仲翔、岑仲秋,宗楚客说他们是江东三岑。都非常有政绩,中宗神龙元年(705),由天官(吏部)员外郎升为中书舍人。此间武三思当权,侍中敬晖欲上表请削武氏王号,众人畏惧不敢执笔,岑羲毅然草拟表书,辞情激切,由此得罪武三思,不久降为秘书少监,转迁吏部侍郎。以清廉守正识拔人才备受称赞。睿宗即位后,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参知政事,监修国史,删定格令。睿宗延和元年(712),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害睿宗太子李隆基,事情败露被斩,全家均遭诛杀。
岑参
上榜理由:
唐朝着名边塞诗人,梦回大唐可看见,遗留的诗篇。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人。岑羲之侄,岑文本之曾孙。少年孤贫,刻苦读书。天宝三年(744)进士,始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随封常清赴北庭,任节度判官,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八年边塞生活期间,其诗歌创作呈现高峰。肃宗时返京,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大历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故称岑嘉州。后欲返故里,因蜀中战乱,终未成行,卒于成都。岑参早年写山水诗,意境新奇,后几度出塞,久佐戎幕,诗境大为开阔,着力描绘军旅生活及边塞风光,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唐代边塞诗代表作。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名句脍炙人口。陆游称誉其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传世作品有后人所辑《岑嘉州诗集》8卷。
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友谅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荆州洪湖人。出身渔家,饱尝生活艰辛。自幼崇尚武艺,至元六年(1340)五月,到玉沙(洪湖)县城考试武科,虽“神力”过人,但名落孙山,只被任为录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渔民千余人起义,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万余人。后投靠徐寿辉,被封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加紧扩充地盘,使其领导的南方红巾军已拥有湘、鄂、赣以及皖、浙、闽部分地区。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于江州(九江)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随即统军沿江东下,攻打朱元璋的据点应天(南京),因部下或自立为王,或被敌重金收买不战而降,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后经两年的准备,于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两湖军马25万(号称30万)并战舰500余艘进攻洪都(南昌),历85天久攻不下,后遭敌火攻,且被切断退路,被迫水上突围,陈友谅的座舰搁浅于泾江口(九江口),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
公安三袁齐亮相: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荆州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1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文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文》上下两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七子”违反文学发展规律,倡导剽窃蹈袭、复古倒退的谬论,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着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着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着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荆州公安人。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34岁时才考中举人。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此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着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两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着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张居正
上榜理由:上下五千年,中华宰相第一人,千古一相,宰相之杰,世上奇男子,江陵忠烈张,明代唯一的政治家,经济学家……
生平简介:
张居正(1525。5。24—1582。7。09),汉族,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后有同名电视剧、小说。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