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人有自己的交流语言,但是没有系统的语言文字,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去很好的发掘它,而今,许多地方的畲族人都通用汉文。其实,畲族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共同的语言——古畲语,但在与汉、瑶、苗等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逐渐演变、分化成了现代畲族使用的三种语言:惠东畲语、福安畲语与贵州畲语。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其它民族文化,可点击56个民族。
一、古畲语
早在隋唐时代,闽、粤、赣结合部就已经形成了相当广阔的畲族聚居区,从当时畲民的多次军事行动来看,这里聚居的畲族人口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这些畲族先民用以交流的语言,就是古畲语。
随着汉人,特别是客家先民的大量迁入和畲民的流徙,这种古畲语便在民族交融中逐渐消失。但在今天畲族使用的畲语中,我们仍可以发现一些古畲语“底层”的痕迹。虽然我们很难凭这些痕迹勾勒古畲语的全貌但我们可以确信,现代畲语正是古畲语在融合客家方言和其他地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惠东方言
惠东畲语是居住于广东莲花山区、罗浮山区的惠东、海丰、博罗、增城4个县共1200多自称“活聂”(山人)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跟瑶族布努语炯奈话比较接近。
毛宗武、蒙朝吉等认为,历史上畲族先民曾使用过一种语言,后来绝大部分畲族因长期与汉族客家人交错杂居,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改用汉语客家话进行交流;而居住在莲花山区和罗浮山区的这一小部分畲族,因“深居崇山峻岭,很少与外界接触”,则没有放弃自己的语言。因此,现在的惠东畲语就是被保留下来的古畲语。
①这个观点受到不少质疑。蓝周根、雷先根就反对关于“畲族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改用汉语客家方言交际”的观点,他们认为现在绝大多数畲族使用的接近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就是畲族的民族语言。
②朱洪、姜永兴等也认为,“罗浮山、莲花山的畲语明显受到瑶语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延至凤凰山则又消失殆尽。”
“这是瑶文化对罗浮山、莲花山畲族的渗透以及两个民族在粤中的交融关系而造成,故罗浮山、莲花山的畲语是否就是畲族的原生型语言,值得进一步研究。”
③而雷阵鸣更认为惠东畲族相传的原籍、族谱记载的盘瓠传说、语言的系属等都与瑶族接近,而且他们一直都自称是瑶族、瑶人,因此惠东畲族究竟是畲族还是瑶族都有待商榷,更不宜将惠东畲语定性为畲族的原生语言。
这些质疑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惠东畲语与讲炯奈话瑶族相似到可以无障碍通话的程度,却与其他绝大多数畲族的语言毫无相同之处,把它定位为畲族原生型语言,确实有商榷的必要。
三、福安畲语
福安畲语是除广东的惠东4县和贵州畲族外,其他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以及广东的潮州、丰顺等地的畲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由于福安畲语和客家话存在许多相似性,曾有一些学者认为闽、浙、赣等地畲族讲的福安畲语就是客家话。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特别是畲族学者开始质疑这种观点。
一方面是因为福安畲语和客家话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别,另一方面,则是福安畲语和客家话都是古中原汉语和古畲语在闽、粤、赣结合部畲族和客家交错聚居的广大地区,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下形成的。在隋唐至宋元的漫长时间里,这个地区的畲族和客家谁都不存在绝对的强势,也就不可能形成一种文化吞并另一种文化的问题。说畲族人放弃本民族语言,改用客家话交流的观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客家话之所以区别于中原汉语,就在于它本身就融入了大量畲语成分。
有学者认为,福安畲语是由古畲语演变而来的。从古畲语到福安畲语,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宋元时期,古畲语与中原汉语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类似客家话的畲语;
第二阶段是明清时期,这种类似客家话的畲语与畲族新居地的汉语方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现在的福安畲语。
因此,虽然福安畲语与汉语客家话接近,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福安畲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它的语音声母单纯,韵母发达,声调复杂,变调现象较普遍,音节多。其词汇分虚、实两大类11种,实词尤为丰富,构词特点:多单音词,多转借和引申词,多偏正倒置词,保留不少古汉语词汇和词素。1994年福建省民委对罗源畲语100个常用词作了分析,其中粤语占14个,客家话占13个,闽南、潮州语占6个,福州语占43个,其余24个不属上述语类。其语法特点是以特定的语序、虚词和语感来表情达意,具有民族性、稳固性和一致性。畲语还有一些带有传统性和稳固性的隐语,起助趣、避讳、盘问作用。
因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影响,福安畲语所属的各地畲语事实上存在着差别,一般又分为福安方言片区、丽水方言片区、连罗方言片区、顺昌方言片区和华安方言片区等5个方言片区。
四、贵州畲语
贵州畲语是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惠水次方言。贵州畲语的使用人口4.2万,约占畲族总人口的5.9%25。+贵州畲族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但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据1982年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语言组对畲族语言的调查,贵州畲族虽没有文字,但在其聚居的乡镇,男女老幼都说畲语,散居的畲族在社交活动中基本上用汉语。
贵州畲语的语音有闭塞音、塞擦音、塞边音等,分不带鼻冠音和带鼻冠音两种。
贵州畲族语与汉语在音节分类、性质分类、结构分类方面基本相同,但语法和语义有很大差别。对于贵州畲语的形成,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比较大的可能是,元末明初,一群讲类似客家话的福安畲语的畲族因战乱或避祸,由江西迁入贵州定居,在之后数百年的时间里,他们与讲苗语惠水方言的当地苗人、瑶人长期杂居共处。
在经济、生产、生活、婚姻等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出于需要,他们逐渐将这种语言与自己原来的畲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贵州畲语。
除上述畲语人群外,闽西上杭、长汀等地的3万多畲族人所讲的语言与当地汉族的客家话已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