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凡事都讲究喜庆、热闹,结婚对于人生中的大事更不在话下了。现如今很多人虽然工作、买房都在城市,但有些人除了在城市办婚礼还是会回到老家在举办一次。那么农村婚礼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结婚大全栏目看看吧。
新娘的穿着很有讲究,必须是红鞋,红袜子,按理说内衣也应该是红色的。
以前都是用轿子接新娘的,现在改成了汽车。
接亲的队伍往往很长。这里的人员包括吹唢呐的,抬轿子的,还有一些唱戏的。轿子里不能是空的,里面要有个小孩子,老家人把孩子成为“压轿”的。压轿小孩到了娘家之后还不能随便出来,娘家人要拿红包来引诱,孩子才能出来。如果孩子嫌红包太小,愣是不出来,那么娘家人就必须拿出一个更大的红包来,直到孩子满意为止。当然,娘家人也有办法惩治这个孩子。惩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自己村子里找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用棍子把小孩捅出来。
把新娘接到家里之后,最主要的事就是拜堂了。小夫妻必须跟随主持人的声音完成这些动作,拜天地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围观,这是受欢迎的。其实在拜天地之前,下轿之后新娘都要准备一些零钱分给这些孩子,我们那里叫做红包。如果不给红包,孩子有捣乱的权利。
在拜堂的时候,家人要准备一个斗。斗里面要放很多粮食,包括小麦玉米芝麻等等,预示着五谷丰登,家庭幸福。除掉粮食,斗里面还要放称、秤砣等。大家常用的拜堂语也很多,部分地方还在用着。
一拜天地——一鞠躬,敬苍天,佳偶天成;
二鞠躬,敬黄土,喜结连理;
三鞠躬,敬天地,地久天长。
二拜高堂——一鞠躬,敬父母,骨肉情,情如东海;
二鞠躬,谢父母,养育恩,恩重如山;
三鞠躬,祝父母,享天伦,长寿百年。
夫妻对拜——一鞠躬,男女平等,相敬如宾;
二鞠躬,永浴爱河,永结同心;
三鞠躬,红花并蒂,心心相印。
新娘新郎要给父母叩首,父母也要给新娘新郎说两句话。
村子里有人办婚礼,最高兴的当然是孩子。老家有个习俗,就是说一家人要是办婚礼,全村人都要到场。村子里男女老少都有份,都要凑热闹。放炮当然是孩子最喜欢的节目。
一家结婚,全村人都会到场,看热闹的有,更多的是看新媳妇的。
看热闹的小孩子。如果一个村子有一个结婚的,这个村子的孩子就像过春节了那么幸福。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只要村子里有一个人结婚,那么村子里的小学校就会放假,孩子老师都去赶场子。
礼单,传统的农村婚礼少不了收礼这个最为重要的议程,主人家要摆一张桌子,然后铺一块红布,还要一本礼簿,用来写名字的,不像现在名字都放在红包上了,里面装了多少钱,要等拆开才知道,当然为了避免一些问题,收礼钱的一般不是主人家,都是委托村里的其他人,收好清点准了,交个主人家就行了,我们称之为挂礼,给了钱说上自己的名字。
闹洞房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只不过,传统的闹洞房方式已经被大家遗忘了,而一些低俗的闹洞房方式相继出现在农村婚礼上。
其实,农村的婚姻更是会有许多讲究,父母们希望孩子的婚事能够得到大家的祝福,也希望他们夫妻在婚后能够永远相爱,甜甜蜜蜜,多子多福。于是,我们会发现中国人会对结婚的整个流程有着严格的规范。
农村结婚被子里要放一些东西:红枣,桂圆:早(枣)生贵(桂)子。莲子,花生:连生(连续生,汗)花生(男女都有,汗)栗子(利子)石榴(多子,石榴的子多)各地习俗不一样。
回门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旧时汉民族婚姻风俗。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结婚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此时的新女婿还要献给岳父母“回门礼”、“回门钱”,并根据各地不同,带上不同的礼品。有的带一只公鸡,取“吉祥如意”之意;有的带上些肉、鸡蛋、面等礼品;而更常见的还是奉橘子、苹果、香蕉、酒等,样式多不固定,但切忌回门礼为单,必须是双数,意为夫妻成双,合好百年,单数则不吉利。一般,新人结婚回门时,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女亲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这就是回门宴。
小结:大家都知道办一场婚礼的花销有多大,大家切不可为了面子大肆举办,应结合自身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