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域,文化总是存在差异。久而久之,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一代一代的被传承下来,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习俗了。那么,在中国,这样的中国地域文化只要有哪些类型呢?一起去盘点一下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地理差异大、物质基础差异大、生活习惯差异大。
1、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秦岭,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京师(江苏 + 安徽),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2、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外来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3、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二: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关东”是所谓的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山东,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都是山东人。南京在太平天国灭亡时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口,后来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谓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丢光了。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解放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现在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四: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