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殷商的后代,因为战乱,家道衰败,失去了贵族地位,孔子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孔子从小与守寡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不得不从事各种劳动,生活在下层社会。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开办学堂,收徒讲学,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50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中都的长官,司空和大司寇(主管司法),但是时间不长,因为鲁国动乱,不得已就离开了鲁国,也就是孔子在55岁至68岁这个时间段,他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说,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从鲁国开始出发,大致经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在的地区路线就是曲阜,荷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罗山。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这十几年间,受了很磨难,他到处碰壁,到处受冷落,他尴尬过,沮丧过,到处不受待见,甚至有好几次面临危险,差一点丢了性命,因为孔子的观念和政治主张在当时的乱世是很难践行的,尽管困难重重,可孔子仍然到处游说他的政治治国理念。
有一段小故事,便可知道孔子当时的困境是如何的糟糕。
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了,孔子站在郑国都城东门边发呆,子贡问郑国的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像一只丧家之犬在发呆。子贡找到孔子以后,把那个人的原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完以后,并没有生气,苦笑而又自嘲的说:“形容得很传神,是啊!我确实像条丧家之犬啊!"能体会到一点,一来说明孔子有自知之明,二来心里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
根据史书记载,孔子从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和研究《易经》的。书中说,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孔子研读《易经》的时候非常克苦,认真,专注。因为经常性的反复阅读,曾经多次把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折断了许多次,孔子还说他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乾凿度》记载孔子学习研究《易经》开始的时候,又如何给自己算卦的过程,原文是这样写的: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圣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鸣呼,天命之也,叹迄而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数……
用现代的白话就是:孔子刚刚学习到《易经》的时候,才刚刚入门,就很高兴,赶快给自己算了一卦,得到的是"火山旅"卦,他就请教很擅长《易经》的非常聪明的学生,叫商瞿,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孔子说:“小商啊!你对《易经》很专业,可不像我啊,才刚刚入门,你给为师我占卜的这个卦好好解释一下吧!这个“火山旅"卦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小商不慌不忙的解释道:"火山旅”卦是说老师您这一生,有着圣人一般的智慧,却没有圣人的位置呀!"孔子听后,就毫不掩饰地大哭起来,泪流满面地说:"老天啊!这都是命运啊!凤鸟不来,河不出图,天命如此呀!我也真是好苦好悲惨啊!
孔子在周游列国推行他的儒家政治主张失败以后,在他68岁那年又返回了鲁国,开始了专心专意的教育和整理古代文化。并在研究《易经》的时候,体会很深,彼有心得,给《易经》又加注了《十翼》说辞,对后世的《易经》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发展。后来孔子又给后人留下了以下有关人生的经典名句:不知命者,无以为君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篇》第4章。
小编提示:文章盖世的孔子尚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姜子牙也曾垂钓于渭水河边,圣人也是人,也有命运不济的时候,奉劝世人,不要被贫困,暂时的不得志而失去斗志。
易孔子整理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