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习俗,大部分要经历殓、殡、葬三个环节,即很多地区丧葬流程基本差不多,只是在细节上有些不同罢了。那么,对传统葬俗非常重视的河北唐山,又保留着什么样的丧葬文化呢?
其一、装裹: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为其净身梳头,然后由子女为其穿戴准备好的寿衣、寿鞋、寿帽等。如果是女性去世,有的要穿裙子,头上缠包头,俗称“穿装裹”。通常寿衣穿戴完毕不久,老人就咽气了,也有死后为老人穿戴的,不过比较少。
其二、戴孝:逝者五服以内的亲属,都要为逝者戴孝。老人去世后,由族人中年长者负责裁剪孝袍、孝鞋、孝冒等。老人的子女要穿重孝,披麻片或棉花、腰系麻批。族人中一般亲戚,腰中挂一条孝带布。
其三、停床:停床也叫挺尸,在过堂屋一侧,用门板或木板搭好停尸床,男靠左、女靠右、头朝南仰卧。也有停尸在东西卧室的,要头西脚东,寓意逝者去西天之意。死者停放在床上时,要下铺黄褥子、上盖青单,这样表示子女尽孝道之意。
停尸期间,逝者要每手握一块糕点,以便在去阴间的路上防狗、喂狗用,也有的在死者身旁或床下放一只白公鸡,以起到“辟邪”的作用。死者床头要设案板、点长明灯、摆四碟点心果品,然后焚香、烧纸、行三献礼,子孙皆哭泣,以表示哀悼。
其四、报庙:唐山旧时农村,各村头都设有五道庙,庙里供奉山神、龙王、苗神、虫神、土地五神。平时人们生病、闹灾、死人、求子都要去庙里烧香,求神赐福消灾,保佑亡灵顺利西行。同时,丧家要请来村里操办丧事的人,俗称“大操”,也叫“大执宾”。丧家要与大操协商丧葬仪式、办多少天、拿多少钱、葬礼怎么办等。然后由大操操办事宜、分配角色、各执其事。
其五、报丧:老人去世当天,大操要派人写白纸字帖子,按主人指定的亲友家送信儿,叫“报丧”。报丧人由丧主指定在谁家用饭,不用烦的亲属不进屋,送了信儿或交了帖子即回,亲友接到噩耗后,要准备好烧纸、点心、挽联、幛子和祭礼前往祭吊。丧主家门前设账桌,有专人接纸、收祭礼。
其六、出殃榜:丧主大门前出示殃榜,写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及与丧主的关系。丧父为“故显考”,丧母为“故显妣”。殃榜的字数为男单女双,于门侧“男左女右”。用长竿挂起“挑连纸”,一岁一条,另加两条,天地各一条,年长者尺寸长,年轻者短,纸条下边,男的剪成箭头形,女的剪成燕尾形,以示区别。
其七、吊唁:也叫“吊纸”、“奔丧”、“吊孝”。亲友、乡邻到死者尸前嚎哭,跪拜磕头,鼓乐队奏哀乐,大操指挥,高喊“照客”、“伺帖”。接待吊唁的为亡人的晚辈,在旁跪陪。双亲都已死亡的跪双腿,单亲死亡的跪单腿,男客由男人陪跪,女客由女的陪跪。客人吊孝完,男女孝子向客人叩头“谢孝”。大操高喊“谢”。
其八、入殓:将亡人尸体由停尸床装入棺材叫入殓。一般停尸第二天或第三天入殓。先由死者长子用扁担或木棍将尸体撬动一下,为“撬殃”。然后将尸体搭入棺内。棺木放在院中搭好的灵棚内,并用长板凳垫起。棺内底铺草木灰或石灰、木炭,儿女在尸旁撒铜钱。
封棺加钉后,灵柩前设香案,摆供果,两侧摆纸人纸马(牛)、金银库筒等,孝子们灵前烧纸、大哭,以示对亡人永别之情。直到出殡前,亲属们一日3次到五道庙送纸,夜间轮流守灵、烧纸。有吊唁者、孝子陪吊致谢。
其九、发送:发送也叫“送路”,是治丧仪式中的高潮,意思是为亡人魂归西天送行发脚。一般在出殡的先天晚上举行。程序是:先“取魂”,是最后一次孝子们去五道庙送纸、领魂。由孝子4人抬着莲花椅(纸扎),椅上放着亡人的“裹头”,也叫“挑连纸”。
送纸队伍到庙时,女儿在庙内周围撒纸钱环绕,口称:爸爸(妈妈)回家吧,用手将“魂灵”抱上椅子,抬回家中。将“裹头”穿上亡人的衣服,再放入椅子,抬到亡人生前的住室,与女客人行告别礼,再抬到大门口与男客人行告别礼。
然后列队发行。“裹头”前有8名男孩手持莲花灯引路,后边是九莲灯,少者8对,多者30对,接着是鼓乐队,亲朋列队在后。孝子们抬着“裹头”沿村主要街道转一周,以示向乡亲告别。各户在门口摆“路祭”,有糕点、茶水、烧纸等,并跪拜行礼。
然后列队来到五道庙前,举行告别仪式:亲友逐个向“裹头”行告别礼,孝子跪两旁叩谢,由大操指挥。礼毕后,列队绕庄至十字路的西行道口,将荷花椅、九莲灯、车马库筒等堆烧,孝子及亲友痛哭,所谓亡魂已去西天,亲属们遂归。
其十、出殡:也叫“出灵”、“埋葬”。一般在亡后的第三天午饭后进行。众帮忙人将棺材抬上杠架至坟地埋葬。出殡前,众儿孙要跪于灵前贺祭,棺材外套棺罩。棺罩,即以竹木为架,顶凸起,顶中央钳以木刻、外涂金粉的球形体。框架外,装衬红缎绣龙凤的帷幕。
发葬入坟时,棺与罩同起,孝子(长子)手执引魂幡,摔碎丧盔(停尸时烧纸用的盆),长媳抱罐(即香水罐,在罐内插一棵葱,放少许香油),儿孙们在棺前倒行百步或出村时方可转身前行。一路喇叭鸣锣在前,家属亲友列队在棺后随行,号啕大哭,一路送至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