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观始终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哲学上看,源于生命哲学,或源于对生命的理解。作为儒家经典的《周易》,是中国生命哲学的源头之一,几千年来对于中国人的生命精神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
《周易》生命哲学第一层次的内含,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大化流行的生命现象,即对整个世界的生命性的理解。在《周易》看来,宇宙的本性是生命。在《周易》中,有一核心概念:“生生”。“生生”二字重叠,第一字指明的是本体,生命即本体;第二字指明的是生命本体的本能、功能和趋向。生命本体没有生之功能和趋向不成生命,而生命的功能和趋向在于有生命之本。两者互为界定、互为规定,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在《周易》看来,这种生命的本性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性,因而其生命和生命趋向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和这个世界的伟大生命现象。《周易》把整个世界(内在地包含着人类世界)看成是生生不息、生命大化流行的境界。“生生”之宇宙,则是变易之宇宙。《易经》的“易”这一名称,易即蜴,是蜥蜴的象形。蜥蜴的保护色,随环境不时变化,以变化的含义命名“易”,以象征宇宙森罗万象的千变万化。《易经》取象效法天地,以卦象、爻辞这类符号和文字的变化、再现宇宙生命本身的运动发展的内在逻辑。《系辞上传》里,有一对宇宙生成和八卦原理的生动阐述,深刻说明了这点。《系辞上传》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于日明。”无疑,在这里所展示的《周易》世界图式中,最高范畴为太极,然而,太极的内涵是什么?太极所表明的并非是机械的无生命的原始物,而是生命的基质,既具有世界生命本体的意蕴又内在具有生命的趋向。世界千变万化,都有一个贯通之理,这就是“生生”。也只有从生生之理上,才可把握这个世界的内在联系。“天地之德曰生”(《系辞下传》)天地(宇宙)最伟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不息。“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传》)乾坤的两种(动静)存在状态,都是伟大而宽广的生命状态。《周易》是在生命的意义上理解变化,把变化与不变易看成是生命的征象。在这个意义上,《周易》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相互交融、发展变化的运动巨流。我们古人以其特有的哲学慧眼认识到,世界并非是无生命的机械的物质系统,因而它虽不是分析的,而是对宇宙综合而直观地把握,反而更富有科学精神,更切近宇宙的本质。《周易》的卦象、卦爻辞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世界。《周易》取象天地万物而成八卦,八卦分别代表自然界中天、地、雷、火、水、泽、风八个最大的物象,八卦互相错综重叠、演生为六十四重卦,而“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系辞上传》)卦画取象万物,形象地说明了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洋溢着生命的川流。
这个世界本身是一生命的洪流,人类得一自然的生命,人类的生命在本质上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周易》以生生之理,将宇宙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打成一片。人类生命与宇宙生命互相贯通,交感和谐而融为一体。因此,《周易》既不象古希腊哲学所认为的那样,现实世界是一不真实的模拟世界,也不是像近代西方哲学那样把外在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两截,而是把这个生命宇宙看成是“天人合一”的生命世界。在《周易》看来,宇宙生命并不排除人类的生命活动,人类生命也并不与宇宙生命相隔,人类生命恰融汇在这一宇宙生命的洪流中。或者说,宇宙生命与人类生命互为见证。《文言传》中两段文字很可以说明这点。《文言传》说:“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情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这是宇宙生命为人类生命的见证。因为对宇宙生命的特征描述不需要在描述人类生命的特征词汇之外来寻找。描述人类生命的特征的词汇之所以有这种等值的功能,是因为宇宙生命与人类生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文言传》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明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是人类生命为宇宙生命的见证。人类中的“大人”与天地日明四时合一,这是人的伟大德行的体现,他的德行,与天地相合,他的光明,与日明合其辉,这是何等伟大,而这又恰是宇宙生命的体现。这里诚如成中英先生所言,《周易》中的宇宙哲学和人生哲学相互指涉:“这两思想系统互为例证且相互支持。”[1]而之所以能够相互指涉,这是因为在《周易》作者们看来,这宇宙大天地与人一小天地本来就是合一的。
宇宙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合一又是道的合一,这一生命世界中的变易与不易之理——天道,又是人道。而天道与人道本来就是一个道。《周易》以一个高度抽象的“道” 的概念把宇宙与人的生生大化的内容统一起来,何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易经》以“一”代表阳,以“- -”代表阴,《易经》不仅把这样两个奇数与偶数符号代表宇宙万物的两种根本属性,更重要的是,以这样两个符号在卦图中的不同排列组合,来象征地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天、日、昼、上、前、仁、贵、尊等一切积极的事物及属性,属于阳、刚、动;地、月、暗、夜、下、后、母、卑、*、祸等一切消极的事物及属性,属于阴、柔、静。《周易》认为,阳刚阴柔的性质与作用,相对相反,但并不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静中有动,两者相反相成。交互作用,循环不已。这一阴一阳之道,是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统一的辩证对立变化的法则。“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方面而两之。”(《说卦传》)作为人道的仁义,是人的文化生命的基本体现,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然而,这一人道并非是在天道之外。宇宙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变化发展的真理,是一致的,因而,有这一阴阳变易与不易之理,“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者]效天。卑[者]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传》)朱熹注曰:“犹知礼存性而道义出。”知天地及人生的阴阳变易和不易之理,人才能存有和扩充自己的文化生命——德行道义。人从自然世界的阴阳变易与不易之理,能够得到人道的启示,因人道与天道是一个道。但这样并不意味着将人道归之于自然天道,而是从自然天道中我们可知人道的本质或本性,人道的本性与天道的本性在宇宙生命哲学的意义上是一个东西。但人道在形态上是与自然之道不同的,所以说是“兼三方面而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