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一种认识。长久以来,“天圆地方”都被人们理解为: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或平的,这是由于古人缺乏科学知识,仅通过“仰观俯察”而得出的朴素的宇宙观,具有其历史局限性。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的祖先真的认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吗?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根据直观感觉,看到穹隆状的天覆盖在方平的大地上,难免产生“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错觉。但有学者指出,迟至战国秦汉之际,我们的古人已经不是从形状上来理解“天圆地方”。
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参已经发现,如果真的是天为圆形,地为方形,那圆形的天是遮盖不住方形大地的四角的;所以他根据孔子的看法,把“天圆地方”解释成“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吕氏春秋·圆道》进一步阐释道:“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这是将“圆”理解为天体的循环运动,“方”则是指地上万物特性各异,不能改变和替代。
按照《丛书集成初编·周髀算经》“提要”的说法,古天文有盖天派和浑天派之分:浑天派是人从天地之外观测天象,与现代天文的观测角度类似;盖天派则是人在天地之内观测天象(站在地平线上),所以只能看地平以上的半面,此时斗笠形状的半圆好像张开的伞盖,所以称为盖天。而合并地上与地下两个半圆球体,就是天体之整个大圆。
盖天派之法失传已久,所以从汉代直至元明,都是以浑天派为主。此外古天文还有宣夜一派,是以夜间站在地面上观测日月五星等七曜活动为标准,乃古代一大天文学派,今天也已经失传了。
有研究者指出,盖天派天文家站在地平线上去观测天象,看到天体是运动不息的,故曰“圆”;地平作为观测天体运动的固定标准(静止不动),故曰“方”。这才是“天圆地方”的本义。
因此,为《周髀算经》作注的东汉人赵爽也注称:“物有圆方,数有奇偶。天动为圆,其数奇;地静为方,其数偶。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天不可穷而见,地不可尽而观,岂能定其方圆乎?”也就是说,“天圆地方”应理解为“天动地静”,而不是指形状。
更具体一点说,“天(道)圆”很可能是古人通过对太阳运动的观测,即“昼参日影”得出的:古人用土圭或标竿来测日影,称为“晷景”。晷景随一年的节气转移而有盈缩长短,并循一定轨迹在地面移行。实测之法,以日出日入两景的交叉点与日中之景对正,为一天之中点,将一天左右平分,称午线。晷景在地平的轨迹,每天按弧线移行一点,以五日为一候,三候进退一尺,当一个节气,一年七十二候,当二十四个节气。晷景在冬至最长,可达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最短,缩至一尺六寸;春秋分平均为七尺五寸五分。
晷景长短,是太阳距地面的高卑产生的,远地则寒,故晷景长,所以冬至最长;近地则热,故晷景短,所以夏至最短。晷景在地面每天移行1度,在地面移行360度而形成一个圆周,这就是所谓的周天360度,实际一年移行365又1/4度。
而“天(道)圆”的观念,正是由此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