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惜福、行善积德是对命数最好的成就
玄明居士良言:人有命数,人的命数是在天道——平衡法则的主宰下确定的。人可以也应该顺应天道,去调整成就自己。命数调整和成就的过程中,得到和付出无时无刻不在清算,趋向终极平衡。明智之人应主动去维持平衡,掌控命运。而节欲惜福、行善积德是调整成就命数的必由之路。
节欲惜福、行善积德?人有命数
人有命数,命数规定了一个人的贵贱、贫富、寿夭、姻缘等人生轨迹的上限和下限。人可以也只能在这个规定的限里发挥挪腾,去自我成就。例如有人说我不服气,我要比刘翔跑得更快,但是其命数当中没有安排这个上限,任你如何努力和训练也无济于事。又例如说某人大限已到,那任凭华佗再世,也无可奈何,只能说是司命之所属。所以凡人凡事都有定数,或者说是造化有安排。一个人人生的上下限刻录在他的生辰八字以及命相上,所以可以从生辰八字以及命相判断出来一个人的人生上下限。命相、八字对人的上下限判断呈现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局面,显示的结果趋向统一。
顺应天道
那一个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命数,命数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是一个人出生之前的所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的,受天道——平衡法则所主宰。
首先受其“山川祖德”制约。祖先、父母所享有的天地间的灵气(阴宅、阳宅的风水)以及所作所为(行为的善恶)是决定一个人命数的重要因素。安葬及居住的风水好,容易孕育出类拔萃的后代,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例如毛家的祖坟为“婵娥奔月”之好地,造就了一位开国领袖。实际上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毛家能得此好地,也是上天对其先人行善积德的回报。一个家族积德深厚,容易产生优秀后代。《周易》坤卦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类似经典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事实,即一个人的命数之确定,绝对遵循平衡原则,因为先辈行善积德,付出很多,上天就会给他们的后人以回报。其次一个人的命数也是自己造就的,个人从前的所作所为也是自己有当世命数的原因。以前做的事是善是恶,是得到太多,还是付出太多,都有一个累积,传递延伸到当今。明白决定命数的根本法则之后,就应该明白怎样去对待自己的命数,怎样去调整自己的命数,怎样为自己的后代造就一个好命数,这就是明天道。
终极平衡
天道趋向终极平衡。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所得到的福泽总量是恒定的,上天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会永远给一个人、一个家族太多。例如很多伟大人物的诞生都是因为上天对其先人行善付出的回报。但是通常诞生了一个伟大人物之后,他的后代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子孙遭受夭损或者是残障。这就是因为天道在主宰和审判,要维持终极平衡。
怎样去调整自己的命数力求达到上限,怎样为自己的后代造就一个好命数,都必须明天道,顺天休命,去寻找和创造自己需要的外部条件,努力去自我成就。这种努力是一种付出,是维持平衡践行天道。但是还有一种付出是节欲惜福、行善积德。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付出,是在明天道前提下的主动作为,主动去维持平衡。世界没有只进不出,没有只得不失。《易》泰卦九三昭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节欲惜福
节欲惜福是主动控制在某些方面特别是物质的获得,在某些方面减少对世界的索取和消耗,也是减少对自己命定福泽(福禄)的消耗。所有人的福禄都有定数,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欲望太过、纵情太过,由此过度消耗了自己的福禄和元气。所以在做事在追求人生成就的时候要积极,但是在享乐的时候要有所节制。
《易》有节卦,下兑上坎,坎为水,兑为泽,是为“泽上有水”,泽的容量是固定的,少则聚积,多则流泻,显示某种节制。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福泽的总量也是一定的,所以必须要有节制。《易》颐卦也明示: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对于享乐欲望的节制,是中国古代明天道的往哲先贤的共同准则。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红楼梦》经常提到“其实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只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的做法,从贾母到大观园的小姐、丫鬟,在得小病的时候都不太吃药,只是节制饮食加以静养。这是曹雪芹对节欲惜福这一准则的阐述。当代作家二月河在《雍正王朝》中写到,康雍乾三朝重臣张廷玉“我们张家遵从圣祖训示要惜福少食摄养”。故宫里有养心殿,按照天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是居于期间的皇帝又有多少能明天道做到节欲惜福呢?遵照程度高的就能活得长一些,下场就相对好一些,像那些纵欲无度的,又是红丸又是鹿血,总不能善终。
天道终极平衡,福泽总量恒定,消耗多了,自然留存的就少了,结局自然就有差异。纪晓岚的一个侄儿与他家中仆人的一个儿子刘云鹏,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而且在同一间屋子里出世。按命理来讲,他们的命运应该相似,实际上却大不相同。原因其实就是对命中注定食禄的消耗速度和程度不同。一个人一生的衣食福禄在呱呱坠地那一刻就已经注定。纪晓岚的侄儿与刘云鹏同时同地出生,食禄相同。他的侄儿出生在富贵之家,从小娇生惯养,每天华衣美食,把一生的食禄都提早享用完毕,所以年轻时就夭折。而刘云鹏出生在贫贱家庭,整天节衣缩食,消耗的食禄有限,所以能健壮地活着。
凡此种种,都有因由,不离天道制衡。而传承已久被证明是对自己最好保护的“辟谷”,就是在天道之下的一种通过调整欲望求得平衡的自我成就方式。
福分低的人可以通过节欲惜福控制福分的消耗速度,保持均衡,不至于过度消耗,过早油尽灯枯。福分高的人可以通过节欲惜福主动控制得到的数量和速度,有意识地使人生保持在“将满未满”的最佳状态,也可以将福分留存转移到子女以及父母亲人身上。节欲惜福指的是节制通过对世界的索取而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在世上努力去“立言、立功、立德”成就自己并不属于需要节制的范围,反而是要永不满足地去追求,因为这是有益于世,是属于付出的类型。例如企业家开拓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是极大的功德,因为可以吸纳就业,贡献税收。如果在功成名就之后散财行善,那就是完全的顺应天道了。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伤天害理的方式聚敛财富,而且又穷奢极侈,这就是不明天道,逆天而行了。逆天而行的人终究会受到天谴,上天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去维持平衡。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只是一个短暂的不正常存在,是不可能长久的。杀人放火的人之所以暂时还有金腰带,那是因为从前积累了一些福泽,使得其暂时有挥霍的资本,现在的金腰带只是对其从前付出的一个平衡。但是现在的杀人放火很快就会把以前所积累的一些福泽消耗殆尽,所作的恶会祸及自身延及子孙,终究会有报应的。这就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道对善恶、得失的清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同理修桥补路而无尸骸也是因为对从前的清算,对从前的救赎。但是既然已经修桥补路了,那天道不会昏聩,在平衡法则之下这种付出总有回报的。
行善积德
节欲惜福是一方面,而行善积德是在天道之下更主动的付出,去维持平衡,成就命数。
在天道平衡法则之下,福泽总量是恒定的,而福泽的总量是由多方面累加构成的。获得与付出、索取与施予会在不断地运行清算,因果的作用在不断显现。行善积德,就是自己主动去调整控制这个平衡,自主选择在哪方面付出,选择付出的力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者增加自己最在意方面的福泽。例如你最在意的是父母亲人,是子女,如果你在钱财方面主动付出,主动以钱财的付出去行善,那么上天就不会在父母子女亲人方面对你施以剥夺去维持平衡,反而因为你主动在某方面付出了,会在你最在意的方面给你回报。这就是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的原理。例如有的人很渴望有儿子但是命中无子,这是命数的安排,但是由于其行善积德,在其它方面付出很多,因为要维持平衡,上天就让他有子。这样的天道安排屡见不鲜。本来命中无子,通过自己的作为做到了有子,就是对命数的调整,就是改命。所以说命数是可以调整的,而遵循天道、行善积德是必由之路。
明代有一部书叫《了凡四训》,是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子孙作为训示的。袁了凡年轻的时候在慈云寺遇到一位孔先生,孔先生用“皇极数”为他预测,说他某年县考童生,得第十四名,府考得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又算定某年考取廪生,某年考取贡士,但不能登科第,只可做三年小官,寿至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终于正寝,且无子息。后来二十年的的事实验证孔先生的批命到了丝毫不差的地步。被算定命运对袁了凡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在人生追求上几乎放弃了各种努力,静静等待命运来安排自己。后来袁了凡遇到了云谷禅师,禅师的点化使袁了凡先生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努力,后来在仕途上实现较高的地位,活到七十四的高龄,不但有儿子而且儿子后来也中进士。袁了凡调整命数的做法是在佛前将往日自己之罪过尽情发露,以至诚之心,一一忏悔,然后立誓先行三千善事,实现三千善事后继续行善不辍,一生积德。
唐朝名相裴度年轻时一贫如洗,在乡下私塾以教书维生。他的学问虽然渊博,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中。他曾被一行禅师相面,一行禅师批他天生穷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为此裴度灰心丧气。裴度后来有一次到香山寺去漫步,看见一个妇人祈祷完毕后把一个包袱遗漏下来,包袱里装着一个翠玉带和二个犀带。裴度坐着等待失主。果然那位妇女回来寻找,原来是她父亲病重,求亲戚家借玉带用来典当筹钱请医生,一旦丢了,将山穷水尽。裴度奉还原物,妇人拜谢而去。裴度再次遇到一行禅师,一行禅师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阴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一行禅师认为,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裴度积了阴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阴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所以说裴度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不久裴度果然考取进士,官运亨通,过了十多年,做到了宰相的地位。在一次由反叛的藩镇策划的刺杀中,裴度很幸运地从刺客剑下生还。当朝皇帝认为裴度能够脱险全是天意。裴度被任命为“淮西招讨使”,平定了淮西藩镇的叛乱,受封为“晋国公”。他的五个儿子也很有出息,都被朝廷赐封爵位
袁了凡先生长期不停勤行善德将原来先天注定的命数调整改变以及裴度行善改变命运的圣绩证明:广行善事是可以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命数的。行善积德非但可以调整改善自己的命数,也可以为子孙后代造就一个好命数。
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曾祖父刘濠是一位乐善好施、行善积德的人。刘濠辞官隐居家乡武阳,虽不做官,仍关心百姓疾苦,并十分同情贫困的百姓,每逢梅雨季与寒冬腊月,他常登高看望村里的人家,如果发现谁家不见炊烟,他就把自己家的粮食送去救济他们。刘濠不但乐于助人,济贫救世,还曾经救了过万人免于受难。同县人林融招募了一支义兵反抗元朝,想要兴复宋室,结果惨遭镇压而战死。元朝朝廷派人下来严查林融余党,想赶尽杀绝。当地的地主豪绅,乘机挟仇陷害百姓,把交不起田租的平民也当作余党,将姓名报给专使,专使据此搜罗了万余名无辜者登记入册,准备返京上报朝廷清除。刘濠见此事牵连人员如此之众,十分不忍。为了救无辜百姓,刘濠特设酒筵宴请专使,并与孙子刘爚(刘基父亲)配合将其灌醉,待其酒醉沉睡后,刘濠从专使的行囊中取出被录的名册,从原有万余人的名单中录下200来名巨魁、恶绅的姓名后,放火将自己的房屋连同使者的名单一同烧掉。看着熊熊大火燃起,他又派人将使者救出。使者惊醒时,房屋已经倒塌。专使见行囊和籍册化为灰烬,大为惊恐。刘濠则趁机以记录数百恶德败行之人的名册作为替代的册籍给使者交差。这样一来无数无辜受牵连者得以保全,免于一死。刘濠的种种义举对刘基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刘基小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基的父亲说:“你的祖父道德深厚,这个孩子必定荣耀家门。”后来刘基帮朱元璋灭了元朝,平定了天下,得以封诚意伯的爵位。人家都说他是因为祖上积德,才有机会获得这样的成就。
明朝初年的内阁首辅杨荣,他家世代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溪水满涨,水势汹涌横冲直撞,把民房都冲塌了,被淹没的人顺着水势一直流下来。别的船都去捞取水中漂来的各种财货,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水里漂来的灾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捞,乡人都偷笑他们是傻瓜。等到杨荣的父亲出生后,家道也渐渐的宽裕了。有一道士向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功,所生的子孙应该发达做大官。可以将你的父亲葬在某个地方。杨荣的父亲听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亲葬下。这座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面的少师。皇帝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而且杨荣的后代子孙,都非常兴旺,一直下来都有许多贤能之士。
在福建省莆田县的林家,他们的祖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时常用米粉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脸上没有表现出一点厌烦的样子。有一位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的布施,没有厌倦过。道士晓得她作善事的诚心,就向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怎样报答你呢?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地,若是你死后葬在这块地上,将来子孙有官爵的就会像一升麻子那样多。后来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儿子依照道士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孙第一代发科甲的,就有九人。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没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发榜”的传言,意思是讲林家考试的人多,并且都能考中,所以到发榜,榜上就不会没有姓林的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大概清代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是这一门的后代。
古人有句话叫做:“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行善积德就是主动付出,顺应天道去维持平衡。而行善积德主动付出之后,对自己、家人和对子孙后代的命数都会有造就帮补救应,这是福有攸归。正是行善之人定有后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顺应天命,行善积德,就是对自己命数的有效调整和成就。因为只有依循天道行事,才可以获得上天的恩泽。《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有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天道对芸芸众生一视同仁,而常常会帮助那些善于顺应天意的人。
行善积德当然要看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善心。行善积德并不是谁的专利,人人都可以保有善心,在能力范围内做善事,积阴德。从平时爱惜物命、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劝人向善、成人之美做起,到有能力的时候救人危急、舍财作福,到有较大余力的情况下开渠导水,筑堤防患,修路架桥,建校助学。如此一路下来,功德越盛,即福报越大,福泽绵延,及自身亦荫庇子孙。
进德修业慈善基金 宗旨:顺应天道、行善积德 发起人:玄明居士(梁学武) 主要项目:助学 运行模式:集众人之力,搭行善之桥。由所有热心人士寻找发掘那些身受不幸同时又自强不息的青少年学子,玄明居士以及基金的志愿者审核受助对象的真实状况,确定其需要救助的标准和数额,将需要帮助的青少年学子信息放在进德修业慈善网上,善心人士自己直接把资助的财物赠送到受助者的账号或者手上。慈善基金发起人以及志愿者都秉持义务助人的原则去运作,不经手财物,不存在任何牟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