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真有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吗?
玄明居士良言:拥有未卜先知(见微知著)的能力是不少人的愿望,如此则可为未来做好提前的规划和应对,趋吉避凶。见微知著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的,但是实现的程度取决于智慧的程度。要提高见微知著的程度必须明天道或者是找到明天道的人去寻求帮助。真正的术数师必须是趋向于拥有智慧的,应精熟术数的各门类,也要把握传统文化各科,建立符合天道的观照认知体系,以做到明天道、晓人事,才可以为有缘人指点迷津。
未卜先知(见微知著)
世事变幻莫测,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人生起伏不定,成败变幻,宠辱转换。人活于世,充满了对前途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追求未卜先知,及早做出准备应对,从而为自己及身边的人获得较好的境况,是不少人的共同愿望。所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对未来的忧虑和计划方面的格言都体现人们对不可知未来的一种设想和预备。而探寻和预测未知的未来是术数一个重要的功能,另外一个功能是指导。那么未卜先知或者说见微知著是否可以实现呢?玄明居士就从易学的角度和大家探讨这个永恒的命题。
论易之三名
易,表面上来看就是变,一部《易经》,大概可以概括为探讨世道变易的学问。《周易?系辞下》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实际上从“论易之三名”来看,易有易简、变易、不易三个层面的意思。
变易即变化,世界处在变化之中,主要是时空的转移以及在不同时空下不断变化的人事。所谓世殊时异、物是人非就是指变化的时空和人事。不易,即是变化之中有不变的存在。虽然时空在转移变换,但是支配变化的内核是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此理。易简,即是统御世界变幻的大道是趋向于简明的——大道至简。
天道永恒
完整地理解了易的三个层次,就具备了未卜先知(见微知著)的前提和基础。要对人世人事未卜先知,实际上是要通过某些迹象去为未发生和将发生的事情寻找确定性。
世事看似纷繁复杂,变化莫测。而统御世事变化发展的天道是永恒的,天道永恒具体表现为社会组织运行规律不变,人性不变。所有一切纷繁的表象都是天道在不同时空的具体呈现。天道或者说宇宙的正义就是平衡法则。萌芽、崛起、繁荣、衰落、灭亡;生、长、老、病、死;卑微、上升、尊荣、败落、破灭;所有的一切都受平衡法则的统御,都在平衡法则下寻求最合适和最恰当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法则之下保持稳定顺畅。社会在这个法则之下运行,所以从古到今,大到国家,中到族群,小至三五人的团体,虽然组织所处的时空不同,大小规模各异,但都遵循相似的运行动力机制,毫无例外都只能在权位体系之下分层级管理,并辅以明确或隐藏的约束规则。例如古代的王朝与今天的公司,其组织运行的模式实质是高度的互通。因为这种组织运行模式是最适合最有效的模式。而人性(包括单个人的欲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在不同的时空之下也高度互通。譬如从古到今的皇帝、官员、市民、贩夫走卒无不充满着对得失的贪婪和恐惧,而人与人相处大抵“交相利”而嫌贫妒富(当然有少部分人因机缘和修行的缘故能在不同程度上超脱)。这也是在平衡法则统御之下人的必然表现。
天道的永恒,社会组织运行规律不变,人性不变,导致人世人事的一切总是惊人地相似,历史总是换了面目重复出现。所有的一切表象只是天道人性在不同的时空层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中国历代王朝所出现的宦官干政弊病,实质就是社会组织运行模式在平衡法则之下的一个必然表象。皇帝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他面对的政务是超过他的精力范围的。例如作为清代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英明之主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宵旰勤政,夜以继日,写了超过一千万字的朱批,这已经是人的极限了,如此疲于奔命、身心疲惫也只是做到勉力维持而已。精力旺盛且勤政的皇帝尚且如此,何况是素质一般的皇帝呢。这就是不平衡,因此必须有别的力量来部分承接这部分职能,实现平衡。如此只能是落到看起来相对无害的宦官手上,因此宦官就有了弄权的可能。现代社会没有宦官,但是最高领导依然面临精力与政务不平衡的矛盾,所以必须依靠强大的秘书班子去处理,去实现平衡。从本质上来讲今世的大内总管与历史上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功能是一致的。具体到每一个年代每一个团体的领导,都面临这个困境,所以不管职位大小身边都有秘书内勤环绕。
社会组织规律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层次共通,人性亦共通。例如在人世间地位和成就的取得就是人性人心在主导。有人通过全力做事去获得进阶,有人走巴结逢迎的道路。这两类方法可概括为登龙术,可类比为售不龟手药类和舔痔类。楚王的部队本在南方,到了北方打仗天寒地冻,将士们的手都龟裂了。有人向楚王献不龟手药,这类药涂在手上可以防冻疮,将士们用了之后即便到了北方也不怕手龟裂了,军队打了胜仗,楚王因此赏献药人五乘车。楚王得了痔疮,有人为他舔痔治疗,楚王以为此人“爱我”,因此赏舔痔人一百乘车。不龟手药虽然好,但是在楚王看来对自己的用处不如舔痔的用处大,舔痔更令自己舒服直接有感。从古到今都有人感慨,在团体内有些人能力不出众但是善于逢迎巴结,却比那些有能力做事认真的人上位更快。这体现了人心人性在不同时空不同层次都是相通的。
见微知著
明白了易之真谛,那么就知道了怎样才能未卜先知了。要未卜先知(见微知著),就要把握天道。把握了天道就不用占卜了,所谓善为易者不卜。以易之真谛,从当下最为微小的迹象去体察未发生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预知趋势,获得确定性,这实际上就是未卜先知。《周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大意是脚下踏着霜,坚冰就会到来。脚下踏着霜坚冰就会到来这是因为霜是阴气开始凝结,循着此规律一直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坚冰。坤卦初六的昭示如此清晰而明确,充分地反映了天道。而“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等格言也在不同层面体现了人们对天道的认识把握。所以说在天道的指引下是可以实现未卜先知(见微知著)的。
例如箕子能从商纣王喜欢用象牙筷子预知商朝将要亡国,是因为箕子明天道,清楚社会组织运行规律与人性。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精明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并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明白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供取乐了。因为从人性来讲人通常是贪婪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而纣王处于国家组织的最高位置,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的作为将会通过组织的运行力量牵动整个国家体系,由此引起动乱。事实上商朝的确亡国于纣王之手。
而周朝的两位开国功臣能从鲁国和齐国的立国国策判断两国后来的生存状况也是因为他们明天道。西周分封,姜子牙被封在齐国,周公被封在鲁国。《淮南子?齐俗训》记载,姜子牙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道:“尊尊亲亲。”意思是尊崇地位高的人,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姜子牙闻言道:“鲁从此弱矣!”周公又问姜子牙:“何以治齐?”姜子牙答道:“举贤而尚功。”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奖励有功劳的人。周公道:“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意思是这么做,齐国会出现大权独揽的臣子,臣子大权独揽,最终会弑君自立。果然,齐国日益强大,但经24代便被田氏取而代之;鲁国日益弱小,但是至32代才亡。因为尊崇地位高的人,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鲁国就没有出色的人才,因为按照平衡的法则,最优秀的人才不可能永远诞生在鲁国的宗室,所以鲁国就没有优秀的人才可用,治国在于人才,鲁国就要变得弱小。因为任用有才能的人,奖励有功劳的人,依照平衡法则,最优秀的人才不可能永远诞生在齐国的宗室,那么优秀的异姓人就会逐渐掌权,就会乘机而起夺取齐国的政权,所以后来就有“田氏代齐”的结果。
接近智慧
未卜先知(见微知著)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须要有智慧或者依靠有智慧的人的帮助。智慧是对世界深刻而完整的理解。说到完整就包括对死亡的理解,但是人不可能死亡一次再回来领悟,所以就要学习,向那部分超群之人学习,因为他们无限靠近智慧。通过向他们学习就可以趋向于拥有智慧。又或者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达到更高层次更近地趋向拥有智慧,那么就应该去求助于那些更靠近拥有智慧的人,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指点迷津,力求最大限度达到自己命定的上限。而真正的术数师必须是趋向于拥有智慧的,应精熟术数的各门类,也要把握传统文化各科,建立符合天道的观照认知体系,以做到明天道、晓人事,才可以为有缘人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