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的历史,有着自身的发展、推进、演变过程。
伏羲经历洪荒,首演八卦,肇始文明。开创并实现了世界人类史上文明古国中永不灭绝的中华民族,这就是伏羲文化的作用,《易》文化的作用。《易经》作为民族文化基石,汉文化的活水源头,最初是以符号为文化底本。那是一部伟大的符号作品,一部符号形式的金字塔。其符号性、非实体性、无形性,使其具有了永恒属性,是永远摧不跨、毁不掉的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根基与种子。使得中华文明在源头上,是一部没有文字的“无字天书”。
“易与天地准”,天地在则易在。天地毁坏,易才消失。易是怎么作到与天地准的?在于易具有永恒性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变动、变易性。在“伏羲易”或称“先天易”或称“符号易”底本上,神农以后,历代圣人不断描绘出新的《易》的蓝图,不断推动《易》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以图契合天地之变、道之变。或者说在“先天易”这个根本上,后来长出几株新的参天大树;或者说在“伏羲易”的基石上,后人曾经建立起数座新的《易》的大厦。
伏羲临洪荒而创八卦,《易》由此诞生。“天倾西北,地覆东南”天空的西北角上,天塌了相似,暴雨如倾,使得大地上江河泛滥。于是有女娲补天,于是有女娲止淫水。用伏羲自己创立的学说中表示河流的坎卦去形容,我们可以称“伏羲易”为《坎易》,以坎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坎易》。史称《川易》。
伏羲之后,神农在世,洪荒未退,人们居住在山上,在重视对山岳岩石草木认知研究应用中,艮为山,即对易经八卦中艮卦的研究应用中,改伏羲《川易》为《连山易》,即以易经八卦中表示山脉的艮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艮易》。《连山易》的“连山”,就是山连着山啊。
神农之后,黄帝在世,洪水退后,露出肥美土地,人们走下山林,农业兴起。在重视对土地的认知应用中,土地、大地称做坤,即对坤卦的应用中,黄帝改《连山易》为《归藏易》,即以易经八卦中表示土地的坤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坤易》。《归藏易》中的“归藏”,指的是土地收藏一切的性质,指的是回归土地的意义与事件。
黄帝之后,历经尧、舜、禹,夏朝建立,完成《归藏易》时期。商代,人们已经初步具有了天命、上帝观念,人们崇尚天的至高无上,赋予天自然人格神的能量。天的观念的出现与形成,昭示了变化不居,周流六虚的自然之道,已经变动。昭示了《易》自身也应变动,应弃地之坤而从天之乾。商人无知,屡迁而不宁。又怎么能够安定呢?或至商代,人们已经不知道,《易》随道之变而变的原理。至周初,文王遭狱中之厄,于狱中追问生死天命,以囚徒的身份,心境与环境,推演八卦,在对表示天、天命的乾卦的重视与认知中,改《归藏易》为《周易》。即以乾卦为易经八卦中的首卦的《周易》。《周易》中的“周”,合于“周朝”的“周”,又合于天圆之意义。历代中华圣哲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随着“为道也屡迁”,主动或被动,数次推动与道契合的《易》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即易经的“变易”大特性,以适应人类事业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人类事业的与道契合。变则变,不变也得变。也实在是《易》本身于变易中达到“与天地准”的自身规律。反映于人事,反映于社会,则是变则昌,不变则死。得道则生,失道则死。每一次变《易》者是伟大的,是伟大的哲学英雄、文化英雄、思想英雄、自然英雄。变易的结果,如《川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同样都是伟大的创造性的作品。
《周易》是我们之前最后的变易。《周易》的变易,最初是由周王朝的开创者文王、武王、周公“一家三圣人”初步完成,近千年之后,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最终完善;《周易》的完成时间距离很长,《周易》的应用、存在历史时期也特别长,近于《周易》之前三《易》历史时期的时间的总和。《周易》之前的三个《易》,在伏羲《先天符号易》底本上进行变易,应该说比较容易与顺利,有可能是属于自觉主动的去变,懂得道变易也变的原理的变。自觉主动的去推进由伏羲时期的坎卦之后艮卦、坤卦的变革、进位为首卦的变。到了要将《易》推进为《周易》时,要推进为以乾卦为首卦时,由于伏羲的《先天易》底本本身就是以乾卦为首卦,如果《周易》不可以跳过也以乾卦为首卦的话,这就出现了先前几次变易中未有过的难度,而周家三圣人,他们完成了,为《周易》编出了不错的程序,编出了既已乾卦为首卦又没有与先天易重复的卦序。并且首次为《易经》的64个卦注上了卦辞、爻辞。近千年后孔子再补《易传》,使得《易》终于成为具有文字的中华民族大典。
《易》自身的变易,会不会到《周易》止?
《易》自身的发展、推进,会不会到有了《周易》后就彻底停下来?
我想不会。
那么,《易》需要不需要我们再一次主动去推动它实现变易,促使它完成自身的发展?从过去几次《易》变的情况看,每一次都具有这样两重性:一是《易经》的预言性,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每一次都显示了它完全是按照《易经》八卦早已经编好的程序在发展与更替;二是显示出每一次自然或社会环境完成更替后,与之相应的一个崭新的易学体系也必将产生,必定产生。与之相应的崭新的易哲学、易文化、易思维、易方法,又总是需要由人类自己去完成。《易经》这种自身的变易,每一次又都极大地适应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民族强盛。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与根本,《易》的演变,有带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源泉力量,也有这样的历史。
也有因为《易》本身不再进步,而影响中华民族进步的历史。是什么时候,《易经》不在进步的?不再具有影响和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力量的?
《易》本身不再进步,是从宋代以后。民族不再强盛,是从宋代以后。
伏羲创《易》,首开民智;神农用《易》,发现医药;《归藏易》契合了夏、商农业开拓与甲骨、青铜文化鼎盛;《周易》契合了周代最为长久的历史与周文化;孔子为《周易》作《易传》,延续并完善了《周易》历史使命。汉、唐文化,宋代文化,都是以乾卦为首的“天命文化”的延续与反映。宋代,“北宋五子”与朱熹,也想把《易经》推进一步。结果只是把《易经》狠狠折腾一番,与他们的折腾高潮相应的,是北宋南迁,金、元北来,元朝建立。元以后,千年间,再也不存在汉文化的盛世了。甚至不存在了汉文化的独立。元朝与清朝中间,虽然夹了个汉人统治时期,而明朝打天下,举的是佛教的旗帜,用的已经不是汉文化。我们应该正视,近千年间,只能写一部少数民族统治史。尽管满蒙以儒教治天下,用的已经只是汉文化的壳子。我们应该正视,《易经》是被“北宋五子”和朱熹们“玩”掉的、“玩”完的。《易》在源泉意义上具有推动中华文明进步与民族强盛的力量与作用,是到“北宋五子”以后消失的。
《易》在《周易》孔子立传之后,到“北宋五子”之时,是应该再有一次类似前几次的自身的大变易,大演进。是少了一次类似前几次的自身的大变易,大演进。然而没有人能够完成。一去就是千年,一拖就是千年。满州国好聪明,知道怎样把汉文化弄做个空壳,知道用汉文化的空壳来统治汉民族。日本国真笨,不懂得用汉文化的空壳统治汉民族,假如有第二次,日本国还会那么笨吗?汉文化,真的也就剩下一个空壳了,汉文化真的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候?
《周易》已死!以乾卦为首卦的《周易》的“天命文化”,随着“天子政治”的社会结构倒塌,已经如同春日的残雪在融化。伏羲创造的《先天易》,那个中华文化的基石上,需要重新建起一座巍巍大厦;那个中华文化的根脉,需要重新发芽,长出大树;那个中华文明的底本,需要重新绘制崭新的蓝图。与《易经》自身演变相契合的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已经渐渐形成与清晰。我们生在现代,我们能够看清《易》自身几次变化的规律是,在伏羲《先天易》八个主卦的基础上,《川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首卦从坎卦开始后,依次是从艮卦开始,从坤卦开始,从乾卦开始,那么新的《易》,应该是从兑卦开始吧,也就大约可以称作《兑易》!
《周易》已死,《兑易》当兴!研究《易经》的人,谁不想把《易经》研究到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国家强大的水平!谁愿意由于自己抱残守缺而继续使《易经》自身停止不前?况且《易》自身的变易与发展是迟早的事情,必然的事情,也是能够凭借人力给以推动的事情,如果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发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又为何不从自己开始,不从现在做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