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对应关系:“五行配伍”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应用
“五行配伍”最初的应用也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历朝历代据以维护皇权,统治臣民。中阐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而五帝之中,中央之帝五行属土,故称黄帝,其捃其他四帝之上。西周末期的思想理论家史伯在《国语?郑语》中提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期的邹衍将五行与五方、五色相配,认为金、木、水、火、土各居一方而土居中央,黄色之尊的观念使土与黄色的核心地位分别对其他四行的统帅作用更为明确,“五行配伍”中土与黄色的中央至尊地位也更趋完善。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相胜》进一步明确了土的核心地位:“土者,君之官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曰:“土者,天之股肱也……五行之主也。”《春秋繁露?五行对》说:“五行莫贵于土,五色莫贵于黄。”
“五方”则由“四方”衍生而来。在殷人看来,中商的地位高于四方,中商乃中央王国,这就意味着在空间上中央统辖四方,在时间上中央早于四方,在价值等级上中央高于四方。这种观念是之后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央集权思想的滥觞,是中央王领属四方藩臣的政治机构的神圣性与合理性的依据。
《管子?揆度》曰:桓公问管仲在“亊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这句话里什么叫做“亊名二”,管仲回答说,天道为阳,地道为阴,这就是“事名二”,桓公又问什么叫“正名五”呢?管仲冋答说“权、衡、规、矩、准”,这就是正名五,他们体现在颜色上就分青、黄、白、黑、赤;体现在声音上就分宫、商、角、徵、羽;体现在味觉上就分酸、辣、咸、苦、甜,这里的二五同上面的童山竭泽一样,都是指人君用来控制人们的手段。(砍伐林木,使山光禿,叫做童山。把湖水排干来捕鱼,叫做竭泽。比喻做亊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管子?阂准》里讲:“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五味是用来控制人们饮食的,五声是用来控制人们听欲的,五色是用来控制人们观赏的,人君丢掉了二五就会亡国,大夫丢掉了二五就丧失了权势,普通人丢掉了二五就不能治理家庭,所以二五才是国家的关键,故此叫做国机。”《宋史?五行志》阐述了五行与治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盈天地之间,无非五行之妙用。人得阴阳五行之气以为形,形生神知而五性动,五性动而万事出,万事出而休咎生。和气致祥,乖气致异,莫不于五行见之……故自汉以来,作史者皆志五行,所以示人君之戒深矣。”
“五行配伍”模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辩证的思维形式,强调以五限定事物的主要参量,以生克关系规范不同事物的关系。李约瑟评价说:“五行说,独特地避开了本体而抓住了关系,其中含有辩证思维的萌芽。”“五行配伍”对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促进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曾产生过重要作用,因而它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理论。随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农学、天文学都抛弃了原初的形态,而日趋专门化、精确化。医学理论也不断获得了完善。
古时先人为了套用五行配伍体系,需要对描述对象作必要的提炼。就数竜方面,多于五者要舍去,不足五者要补充;就关系方面,本来没有相互生演或克制关系的事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其相应的关系。以此往往会得出牵强附会甚至毫无根据的结论,因而五行配伍模式的机械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正反映了处于科学奠基时期的秦汉时代认识水平的肤浅和+足,但是我们不能因其有缺点而简单否定之。科学理论和思想是环境和历史的产物,研究历史上的事物应以当时的认识水平为背景,客观地分析其历史作用,而不能以现代标准衡量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