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命格易有同性恋倾向
一、伤官旺而见官,因心性叛逆而易同性恋。其实八字命理是不脱离常理的,如果说“官星”类象于婚姻感情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话,那么,伤官旺而见官星命格的人往往是会违反这些条条框框行事的,因为伤官先天就是克官星的,与官星对立的。
故,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人按照一般的婚姻感情伦理选择的是异性恋,而伤官旺而见官星命格的人因具有反叛的心性,会反其道而行之,于是乎就选择了同性恋。
二、比劫众而虚浮,因抱团取暖而易同性恋。在八字命局中,比劫代表同类即兄弟朋友等之类。一般来讲,命主中比劫重重透于天干者,往往比较喜欢结交兄朋、与兄朋之间往来相对较频繁一些。
但是,如果命局中比劫重重透于天干,但是因其在地支的根气不足而虚浮,也就是看似数量上多,但其实能量不足,属于弱势群体,于是,这些“兄朋”或者说“哥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抱团取暖的心理,日久生情,于是乎TA们就成为了同志。
三、五行明显倾斜,因行为异类而易同性恋。这里所讲的五行明显倾斜是指在生辰八字中某一五行点四个甚至四个以上,但整个八字命格又不形成从格的命局。常言道,“人正则行正,人偏则行偏”。这是符合周易中万物类象理论的。(<>起名
八字命格是一样的道理,五行平和中庸者,往往会按常理出牌,其言行举止包括婚姻感情等方面也会选择大众化的做法;而五行明显倾斜者,则往往会因其言行举止不合群而归于异类,于是乎在婚姻感情方面TA们也最终选择了同志的另类做法。
八字命理看哪些人易成为同性恋
从命理角度看,同性恋倾向的人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都有。命理中讲究“命”和“运”,前者暗示先天因数,后者暗示后天因数。先天因数除了考虑八字原局结构,还要考虑与该人的降生地域、父母基因等;
后天因数除了考虑大运、流年本身的吉凶影响外,还要考虑其一生所接触人事、环境。所以,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与先天有关,即八字原局组合因素;也与后天诱发有关,即运势人事因数。那么,怎样从命理上去鉴别一个人的性取向呢?通常,同性恋或双性恋的八字信息常见以下四个基本命理特点:
一、比劫重重为用神的
如果在八字里面,代表兄妹的比肩与劫财,数量多而且旺,同时又是八字喜用的五行,那么,表示此人同性缘很好,很容易喜欢同性,或者被同性喜欢,会表现出同性或双性倾向。在十神中,比肩,就是本人的同性朋友,如果八字中比肩多而旺,且又是八字中喜用五行的话,一般多偏向同性恋。
同时在十神中,劫财就是本人的异性朋友,这种异性朋友一般不产生爱情,而象兄妹一样清纯相处,所以,也可以当作同性哥们或姐们看待。而八字中同性朋友或异性哥姐多而旺相,且为本人需用的五行的,一般多偏向双性恋。
二、日支是比肩、劫财旺且为八字喜用神
如果在八字的日柱中,日干支是阴阳相同的五行,而且又是八字的喜用五行,那么,表示此人有较强的同性或双性取向。比如:生于甲寅日、乙卯日、丙午日、丁巳日、戊戌日、己未日、庚申日、辛酉日、壬子日、癸亥日的,而且日支是日干的喜用五行的,这是同性或双性的明显标志之一。
但是如果只是生在以上所列举的日子,但日支不是日干的喜用五行,而是忌讳的五行,则与日干产生相斥,那样,就不能构成同性。构成条件必须是日支是日干喜用五行,比如庚申生在夏天,夏天,火旺官杀旺,官杀攻身有比劫护卫,比劫就为其喜用神,那么,人就对同性物质具有依赖,就很容易形成同性恋。
三、男性八字中财星不现
男性八字之中,代表配偶和情人的妻财星没有出现,也代表先天的女人缘薄弱,如果后天行大运不济,久而久之,性取向就会发生扭曲,也容易产生同性或双向倾向。如果男性八字中的财星多而杂乱,那么,就表示异性缘很旺,只喜欢异性,不喜欢同性了,这种命格就很难产生同性或双性倾向。
四、女性八字中官星不现
女性八字之中,代表情人与配偶的官星(夫星)没有出现,那么,同样代表这个女人先天的男人缘薄弱。如果后天行大运不济,久而久之,性取向也会发生扭曲,也容易产生同性或双性倾向。但如果女性八字中代表情人和老公的官星多而杂乱,那么,就表示异性缘很旺,总有狂蜂浪蝶在身边纠缠,而自己不喜欢同性了,这种命格就很难产生同性或双性倾向了。
举个案列,之前高调宣布自己出柜的何韵诗,根据她网络资料是1977年5月10日出生,据说她出生在下午2点左右,八字排盘得出:
丁巳 乙巳 丁卯 丁未
大运: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这个八字三透比肩,巳未又夹拱,地支一片已经成南方一气,若论其象,与夏丙无异,一神独旺,自当顺其情,已经不畏木印比劫生夺。日支是卯又与未半合木局透出乙木来生,八字取从旺,那么比肩就是喜用神,根据上面的理论,八字中比肩多而旺,且又是八字中喜用五行的话,一般多偏向同性恋。这个八字丁火三透,旺相又是命中所喜,所以也注定了她是个同性恋。
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当今绝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发表的一篇科学文献表明:长期的实验记录证明,同性恋是无法被“矫正”的,性取向无法改变。
许多研究人员早已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性恋有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恋基因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部分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恋者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同性恋者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
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同性恋者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与个人经历、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联。这是因为异性恋在数量上占据碾压性的优势,同性恋者很难在周围充满异性恋者的环境下,像异性恋者一样从小认知自己的性取向。
年幼的同性恋者充其量只会疑惑自己为什么不像周围人一样对异性感兴趣,但不会发觉自己是同性恋。这就是“后天同性恋”的由来,实际上这些“后天同性恋”只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罢了。当然,前提是这些人从未对异性产生过爱情和性欲,否则就是过晚意识到自己性取向的双性恋者了。
压迫根源
基督教历来是压迫同性恋的重要势力。《圣经旧约·利未记》中曾提到“不可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这点成为基督徒反对同性恋的标志之一。索多玛城之所以被上帝毁灭,是因为索多玛人的罪恶上冲于天,其中有一条便是耽溺男色,这明显与中国传统不合。
明清之际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多明我会的教士们看到同性恋盛行时颇为震骇,大加指责。近代以来,西方反同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由于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西方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同性恋。
同性恋是天生还是后天
在科学界,历来的观点认为,同性恋是人格形成过程中受社会或家庭环境等外来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心理现象。美国索克研究所的莱巴伊认为同性恋的成因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生物学现象。1989年戈尔斯基和同事阿伦发现主导性机能的下丘脑前部有4个神经核,分别命名为INAH1、2、3、4,其中男性的INAH3和2的体积分别是女性的2.8倍和2倍,而1、4未见异常。莱巴伊发现,女性同性恋的INAH3的大小与异性恋男性相近,男性同性恋则与异性恋女性相近,既然下丘脑主司性激素分泌和性行为,这就暗示同性恋的形成有生物学的背景。
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能够极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在1971年,费德曼等人有过一个设想,即人类胎儿的大脑可能也像胎鼠一样,对激素很敏感。男性胎儿的大脑如果受雌激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女性心理及行为;
女性胎儿的大脑如果多受雄激素的影响,将来可能出现男性心理及行为。不过这只是推理,缺乏证据。有些学者认为,激素水平的混乱是导致同性恋倾向的原因,但是,实验结果证明,给男同性恋者补用睾丸激素的结果并不能激起他的异性恋行为,而只是增加了同性恋行为中的性欲强度。
而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则认为同性恋倾向及其行为是有基因决定的。一种观点认为大部分有同性恋基因的人因为社会压力而过着“异性恋”的生活,与异性结婚并繁衍后代。按照这种观点,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认为同性恋下流低劣的人数会减少,因为人们会接触到更多的同性恋并逐渐接受这种现象和群体。进而,那些携带同性恋基因的人也就不会按照异性恋的生活方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生育的现象在同性恋群体中将会减少。
一些宗教组织相信同性恋的形成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并为同性恋者提供转化疗法(conversion therapies)来改变他们的性取向,心理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这两大流派各自形成了对有同性恋倾向的求治者的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前者运用规范的心理分析方法治疗"病人";后者则采用抑制同性恋倾向的电击疗法或呕吐疗法强行校正必取向。据说心理疗法的治疗成功率大约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经过行为治疗,有二分之一的"患者"可以被治愈。
但是这些疗法现在已经受到医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因为它们带来的压抑感有时会导致治疗者自杀,或自卑感。美国精神学学会已经于1997年通过决议,表示从事这种疗法的医生将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的。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现在学术界及同志人权团体普遍持否定态度,他们的理由是:以往那些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有一个前提,即同性恋是正常状态的偏离,否则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异性恋的形成原因呢。
对于类似的责难,弗洛伊德有过一个著名的答辩,他说:"精神分析学派最反对把同性恋者从人类中分开来,视为异类。透过对未曾明显表露之性兴奋的研究,我们发现人人皆能以同性恋为性对象,而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早就这么做了。事实上,对同性之人的原欲执着,在正常的心智生活里所占的地位,并不比对异性的原欲执着小,而在致病的状况中,其重要性尢其明显。
相反精神分析学认为,不分性别的对象选择--对男性及女性对象都有兴趣--就像在孩提时代、原始社会及早期文明史中所常见的那样,是远为根本的基础。由此出发,通过对某一方向的限制,才形成了正常的或倒错的类型。因此用精神分析的眼光看,一般人之所以会全然只对异性有兴趣,也是一个饶有兴趣、值得研究的问题绝非仅以化学理论便可搪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