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智慧:辩证的宇宙观,《易传》本来是传《易》的,《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易传》是把这一点看得很详细的。
譬如《序卦传》一篇第一段进化: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第二段进化: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巳,故受之《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第三段进化:
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以上是序述《易上经》三十卦的次第的理由。《易经》的卦名究竟是谁个定的,这儿所推测的卦序的理由究竟是不是作《易》的人的原旨,我们很不敢判定。但这儿至少是一个理由,不过照我的推测,作《易》的当时还是那样在野蛮和文明交代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这样周到的理由罢。
杜鹃的叫声我们知道是没有意义的——在鸟同志中或许有意义虽不得而知——但在我们好事者听来公然成为不如归去了。由这不如归去的牵强更生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传说。这种牵强附会在不懂中国话的外国人,乃至不慷中国文言的中国人都会不懂得的,不消说是完全与鸟无涉。
但是这总是一个意见,一个不失为诗人的意见罢。
《易经》的卦名和次第,那简单的程度也不过如像杜鹃的叫声一样罢了。然而在推测者的心中可以生出那样一篇议论来。我们可以《易传》的观念是传《易》的人自己的观念,他以自己的观念输人那卦序里面,就如像诗人以自己的意见输入杜鹃的叫声里的一样。
不过这个观念究竞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念。这是一个唯物的社会进化观,虽然很含糊,虽然很幼稚,但总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念。
我们看他把万物的生成归于天地的对立,把国家的成立归于人众因食物的战争,这已经和“天造草昧”、“天生蒸民作之君”的见解是完全不同的了。师众之所比集,大概就是原始共产社会——国家的雏形罢;物畜然后有礼,大概就是国家的刑政的开始。由国家与国家的对立,暂时虽然得着小康,结果终归于互相兼并,于是由小国而集成大国,由小宗而集成大宗。到这时候才有种种分功易事的经营,产业才大有可观,所以才渐渐生出文化的装饰出来,这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地域了。天下太平了。但是太平的时期终竟有穷尽的时候。为什么终竞有穷尽的时候呢?大约就是因为社会的内部是含着矛盾的罢。因为有大有便必定有小有,有上人便必定有下人,大小终必至于相衡,上下终必至于交争,所以终竞是穷于上者必反于下,天子倒了王公代之,王公倒了士大夫代之了。一切事物就是这样,泰必否,否必泰,亨必剥,剥必复。一切都有个尽头,一切都在画着连环,但这连环是愈画愈大的。
这就是《序卦传》的前一节我们可以看出来的意义。我们再看他的后一节罢。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这几句是总结上文而开起下节的关键。上文系叙述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由这样相反相成的两个对立物先先后后产生出来的。在母系社会只有夫妇没有父子的关系,在父系社会国家未成立以前只有父子没有君臣的关系。所以国家是逐渐产生出来的,礼义也是逐渐产生出来的。所谓国家、所谓礼义也不过是建立在上下的对立上,阶级的对立上。这是总结上文。下文再申述穷上反下的意思,指示一切的进化是一个二个的连环。
第一个连环: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第二个连环:
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第三个连环: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第四个连环: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所失,故受之以《损》。第五个连环: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第六个连环: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詬》,垢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巳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第七个连环: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第八个连环: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第九个连环:
入而后说(悦)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教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第十个无穷的连环: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后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这些连环若有关系若无关系地衔接着。连环中的各个关系在当时是认为必然性,但在我们现在看来多不免有些滑稽,但这是认识自然的程度有深浅的不同,我们须要晓得那是两千年前的思想,但他把世界是看成进化着的,而且进化的痕迹是取的连环的形式,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切都有个尽头,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尽头,一切都是相符,一切都不是绝对的相符,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这样进展起去,这是多么有趣味的一个宇宙观呢?
像这样于事物中看出矛盾,于矛盾中看出变化,于变化中看出整个的世界。这种很正确的辩证观念还散见于《易传》的各篇。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彖下传?睽卦》)
天地革而四时成。(同《革卦》)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同“丰卦”)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同《下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同《下传》)
天地铟缢,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同《下传》)此外《杂卦传》一篇全部都是对立的错综。
综合上面的思辨,可以归纳成三个定式:
第一个: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第二个:
阴疑于阳必战。
第三个: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