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批评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一个人的宽容来自一颗善待他人的心;一个人的涵养来自一颗尊重他人的心;一个人的修为来自一颗和善的心。何谓行善?如何行善?什么是善?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何谓行善?
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就难免起心动念——念从今、从心,即今心。不是过去,不是将来,只是现在,此时此刻的心谓之念。
人有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和既无所谓快乐也无所谓痛苦的感受。生命本质上喜好快乐的感受,厌恶痛苦的感受。因此,对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事物充满渴求,这个叫贪欲;对能够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灾祸的事物尽是厌恶,这个叫嗔恚。好乐恶苦、趋利避害是一切矛盾产生的根本,是因果轮回(像车轮一样来回运动。循环)产生的根本。未明了以上原理的,具有盲目性行为的称为无明(如人双目失明),愚痴。
贪嗔痴是一切恶产生的根本,如果人心中无贪、无嗔、无痴称为心存善念。一般来说人只要能够把握贪嗔痴三毒那就可以把握自己心、口、意三业的善恶。而拓展开来则成为 十善。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行善:行,行为。善美好的。行善的含义是指,一切美好的、积极向上的行为谓之行善。
如何行善?
一、行善不一定要用金钱,一个人如能劝人改过迁善、启发别人智慧或良知、担任义工、照顾病老、鼓励安慰别人、铺桥造路、维护环保,甚至时时心存慈悲、面带笑容,去孝顺父母,去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人与动物),则这些都要比单纯的捐款更具功德。
二、行善后更要注意‘修持’,不要一面行善,一面又在造恶业(例如犯五戒、十恶,或从事损人利己及伤天害理之类的坏事),否则所有的善行均将被抵消漏尽,甚至功不敌过,还遭恶报。
三、行善如果出自纯粹救人的动机,则此种‘无相布施’的功德可说是最大。反之如果只为沽名钓誉或由于自私原因而布施,则其福报便非常有限(不过比完全不布施要好得多)。此即为何同样作布施,有人福报很明显,有人却不明显,其道理也在此。
四、如果有人长期行善竟然十分意外毫无感应,则其主因除上述几点外,佛经所云:‘为善必昌,为何不昌?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何不殃?必有余昌,昌尽乃殃。’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因此千万不必怨天尤人,反而更应该具备耐心,并深信只要持续认真行善,努力修持,诚心忏悔,将来一旦业障消尽,必可得到解脱,而享受美好的福报。
五、更重要的是,除行善外还要修慧,因为唯有了解佛法,培养智慧,才能清静心灵,免除烦恼,甚至了脱生死,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什么是善?
善恶根本就没有标准,一旦有了标准,那就是恶!!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批评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人们把某某事物定义为美、善之后,这本身就是大恶、大不善。至于该怎么办?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混淆是非、善恶不分?
想想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即使他坏事做尽,我们都不会说他是无恶不赦,我们都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不能用好坏、善恶来定义。
对于圣人,我们凡人就像是那些无知的孩子。我们哪有什么善恶是非啊?在无知的领域里,说善说恶,不都是打妄语吗?
说善说恶,还是心外求法!!当我觉悟后,想做恶也做不出来了。
当我们成年了,谁还去跟孩子抢棒棒糖?
善恶本来就不存在,真正的善,就是变现万物的那个道、法身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