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据说他有弟子三千,其中取得大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后人尊称孔子为孔夫子、孔圣人。
孔子不仅传授学生知识、为人处世之道和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而且还教学生怎样“求禄”。子张是七十二贤人之一。有一次,他问孔子求禄的方法。孔子对他说:“你首先要多倾听,有拿不准的地方,就暂时保留,只把自信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就能很少后悔。再者就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就加以保留。只谨慎实行自信的部分。就能很少后悔。言语方面没什么错误。行动方面不后悔,官禄就在这里边。”孔子虽然在官禄仕途上并不顺利。然而他的“求禄”水平却非常之高。
后来孔子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敬仰和崇拜,于是人们就为他建了文庙。即专门祭祀孔子的祠庙。旧时的读书人,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塾,首要做的就是要祭拜孔子。他们要在孔子像前摆上贡品,焚香烧纸,并且三拜九叩。目的就是祈求圣人孔子保佑学业有成。于是孔子就成为了世人心目中的文神。
旧时,祭孔是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无论开学、升学还是考试。都要组织祭祀活动。旧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生日,在这一天人们也要祭孔。古代考生相信,孔子的在天之灵,孔子的博大才识,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气。主考官也希望孔子能保佑本届科举考试顺利,选拔到国家需要的人才。所以。除了考生,官方和考试机构在开考前,也会有一系列祭拜孔庙活动。
旧时。祭孔的时候还有“抢庙”的风俗。意思就是说,祭孔仪式结束后,人们争抢供品,通过供品看自己来年的学业是否有成。
据说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原本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张采,字若采。“金圣叹”这个名字是因为“抢庙”这种风俗而来的。有一次,张采和一些文人秀才到“文庙”祭拜孔子。在整个祭祀过程中,大家都彬彬有礼,互相谦让,一派正人君子的风范。然而,就在祭祀结束的那一刻,在场的文人秀才一改君子风范,个个上前抢夺桌子上的馒头和猪肉。争抢的时候,谁也不管对方是不是同窗或是好友,一时间场面非常热闹。钧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是因为当时读书人都认为:供品被香熏染之后。已经沾上了孔子及其得意门生的灵气。谁要是抢到了桌子上的大馒头或是大块肉,就能够学业有成、科举中第。享受高官厚禄。因而在功名利禄面前。许多人也就顾不上斯文了。
张采看不惯这种场面,也不相信这种说法,就没有加入哄抢的行列。自此以后.张采改名金人瑞,字圣叹。“金”就是孔子金身的金,“圣叹”就是孔圣人的叹息。
“抢庙”的风俗并没有因为金圣叹的讽刺而改变。学子们在文庙祭祀之后,依旧哄抢供品,意在抢夺文圣孔子赐给的吉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