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与“祸”是一对反义词,二者都从“示”部,表这两个都是通过占卜而来的,是古人对于命运的两种理解,“福”是理想命运的表现,而“祸”则是不祥命运的表现。
《苟子·劝学》中说:“福莫长于无祸。”没有灾祸,平平安安即是莫大的福分了,这是早期人们对“福”“祸”关系的一种理解。而老子对此二者的关系做出的评价更加深刻,《道德经》中说:“知足者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此二句不仅告诉众人如何获得“福”。还将“福”与“祸”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为透彻。
既然“福”与“祸”有关系,那就一定有办法趋福避祸,那么,古人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汉代的刘向告诉我们:“祸因贪婪而产生。福通过自我节制而来。”(《说苑》: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
班固说:“福祸都有根源。只要保护好福的根据,斩断祸的源头。便可长久地享福了。”(《汉书·枚乘传》: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自何来?)想法非常好。但不太具体。
晋代葛洪在炼丹之余告诉我们:“清正廉洁,可以使福聚集。奢侈无度将招致祸害。”(《抱朴子》:清者,福之所集也;奢者,祸之所赴也。)这也算是为我们趋福避祸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以直谏著称于世的魏征说:。福祸并无定数。都是人们自作自受,你不做坏事,就不会招来灾祸。”(《十渐不克终疏》:福祸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这为人们点明。福”与“祸”的本质,即人自身所想、所为。福气和灾祸都不会凭空产生,无论善果还是恶果。都是之前所作所为产生的。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当事人本身。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说。福”与“祸4的量的关系.古人常讲“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世间坏事总要比好事多。事实当真如此吗?其实未必。
人们通常在遇到一件“福”事之后。便不自觉地在心理上将“福”的标准提高一些。因而,即使是“双至”的福,也未必都能产生强烈的幸福感,更何况这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相应地,人们在遇到一件。祸。事后,便会惶恐不安.情绪激动,一阵手忙脚乱过后。该来的、不该来的“祸”全来了。因而,还是应多听先贤所言。多行善.少作恶。从源头(自身)人手,这样才能真正将相依的“福祸”拆开来,达到“趋福避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