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西山灵山的仙佛表。我们发现,佛家的喜神代表是八菩萨之一的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之二的喜庆罗汉和布袋罗汉。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送喜的传说由来,我们已经在前文讲过,现在着重说一说喜庆罗汉和布袋罗汉。
喜庆罗汉,原本是古印度的一个富家公子。他对佛陀说法很倾心,一心修行,且对“喜庆”很有见解。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
布袋罗汉,原本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避免行人被蛇咬死,且捉了蛇之后,他并不杀生,而是拔去蛇的毒牙,放生深山。所以。他最终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更关键的是,布袋罗汉总是一副欢喜如意、其乐陶陶的样子。非常受人喜欢。
不过,人们一般并不单独供奉上述二位罗汉求喜,而是在庙宇里一起供奉十八罗汉,求取保佑,祈求平安。
为什么说布袋和尚就是欢喜佛?
几乎所有的寺院里都有一座笑眯眯、胖乎乎的弥勒佛雕像。他看上去无忧无虑。惹人欢喜,使人的烦恼不翼而飞。这就是人们根据布袋和尚的形象所塑造的笑口弥勒佛的塑像。
布袋和尚。明州奉化人,号长汀子,世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他随身带一布袋,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此处略说一二。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曾有一位居士恭请布袋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和尚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梁贞明三年(916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由此世人认定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从此之后,人们才把弥勒菩萨的塑像雕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象。久而久之。弥勒佛也成了笑佛、欢喜佛。
弥勒佛与喜事有什么关系?
首先,弥勒佛代表的是欢喜法门。世间苦多乐少,愁多喜少,但是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若是日日能喜乐其心,就能养生,则也恰合了民谚所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其次,弥勒佛有大肚,所谓量大的人福大。有此度量就能恬淡虚无,无所住滞,难容能容。所以,弥勒佛有诗云:开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最重要的是,弥勒佛常年面带笑容,给人亲切、和蔼和宽容的感觉,且他“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形象更接近于喜神,会让人们心情舒畅、吉祥如意。
试想,有了弥勒佛这样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谁不能化解烦恼,获得转机,招来好运和喜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