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心声也。——汉·扬雄《法言·问神》
言语即为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羽俱观”。看见万人簇拥、威风凛凛的秦始皇,项羽雄心大发,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无独有偶,刘邦也在成阳街头见过秦始皇,喟然叹息,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言,彼可取而代也!这两句都透露出一种大英雄、大丈夫的气概。从心理学上看,这两句话也表达出二人的内心——不甘平庸,想要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主角。在这种潜意识的推动下,二人才会揭竿起义,趁势而起,逐鹿中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心理活动的轨迹。在不经意中,我们所说的话往往会显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例如,你和朋友去逛街,她说:“都中午了,你饿不饿?”再如,你向他人借钱,他支支吾吾地说:“听说小高发财了,你怎么不问问他呢?我现在刚买房,手头也很紧。”听到这些话后,想必你自然知道他人的真实用意了。
在与人交往中,仅仅简单地听对方的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多想。如果不去想,还是弄不清楚他人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听话不能单凭一双耳朵去听,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听清楚,真正领悟到“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有时候,从言语中,也可以辨别出这话究竟是开导我们,还是启示我们?是责备我们,或是要求我们帮助他?所谓“弦外之音、意在言外”,对方虽然没有明说,我们也要能够察言观色、审言慎听,从他的语言里,判断他的意向与动机目的。
1.言过其实者不可信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特别是在一个团队的内部,更是应该万众一心、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不容有丝毫的芥蒂,而这特别需要靠一个“诚”字贯穿其中。若是与你交流之人过于浮滑,总是夸夸其谈,说出来的内容多半与事实不符的话,此人便不可信任。
此类人一般爱慕虚荣,或许他没有坏心,但是出于面子,他们往往会在原有的事实上增添许多“莫须有”的东西,或是找出许多并不属于自己的功绩来为自己增光添彩。也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看重面子,所以,往往成不了气候。若与之交往,应小心提防。
2.用语尖酸刻薄者多半内心狭隘
当某人被大家所推崇时,他却偏偏跑出来,告诉所有人,对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与他在一起聊天时,他也总是会以尖酸的语气去议论那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与事,他们擅长“登高望远”,但是却没有指点江山的实力与资本。此类人一般心胸狭隘,在与此类人交流时,你应该竭力避免与他谈起有关他人利害的关系,否则,对方很可能将你的说话内容引以为据,令你在莫名其妙中背上“嚼舌者”的称号。
3.过于正义者往往内心不平
语言恰当的正义之士人人喜欢,但是此类人却经常性地针对世界上的某些不平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总是乐于站在“道德”、“社会风气”的角度上去审视他人,他们心眼也许并不坏,同时偶尔也会蹦出一些的确能够令人反思的话语。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变成了“正义卫士”,所以,一旦与他人产生对峙,或者有人怀疑他们的看法时,此类人便会大举反击,直至将对方逼到无言以对的地步,而他们的这种极端做法,往往是因为自我价值得不到他人承认、潜意识中的自卑而造成的。
4.喜欢引经据典,善于以理服人者
他们一般拥有较高的学历,或是对人生有着较为透彻的看法。此类人往往不会强硬地逼迫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而是将自己的道理娓娓道来,之后便不再与你发生冲突,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已经讲明了道理,是否接受,就看你的了。与此类人交往,你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太出色,你的光芒极有可能被他们掩盖。
5.善于分析,处处分门别类者
此类人在遇到了事情之后,往往会进行仔细的分析: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处理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结束后应该归属到哪个类别之中?他们乐于分析事情的头绪,并会综合它的类别,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总结。这类人为人心思缜密,多属于颇有心计之人,在平日里,你若有幸与他们进行合作,便有机会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实干家”。
语言研究为人们揣摩他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视角。如果我们细心聆听,就可通过对人们说话的话语、风格、速度、技巧等方面的细微分析,更准确地把握讲话者的意图、流露出的情绪、传播出的信息,并根据对方的言谈了解其心理活动,通盘了解人事、人情,甚至是人心。
“听话听音。”尤其在与居心叵测之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他的话里看出其心理动机是什么,更要善于从他们的语言组织方式中看出对方的心思、性格,如此听人说话,才能听出学问、听出道理、听出弦外之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