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礼仪也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隆重的礼仪,因此,可以说死亡是人生最盛大的节日。
死亡礼俗的全过程中,除了要严格履行整个的葬礼程序外,还必须在葬礼期间遵守种种禁忌。
“送终”禁忌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咽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一般要先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称“挺丧”也称为“送终”。
寿衣禁忌
民间做寿衣时,服饰款式方面也有一些禁忌。如衣服的袖子要长,须将手完全盖住,忌讳袖短露手。否则,据说将来儿孙要讨饭的。
民间做寿衣时材料忌用缎子,恐有“断(缎)子绝孙”之虞。旧时还忌用带“洋”字的布料一洋布,过去是对应农家自制的土布而言。虽然质量好,色泽鲜,价格也便宜,但丧葬时还是禁忌用于寿衣的。因为“洋”字谐同于“阳”字。寿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穿了寿衣就要到阴间去了,带洋字的布料会使寿衣带有“阳间”的含义,而去阴间的人就用不上了。这样做了也是白做的,所以忌用。
穿寿衣时,一般由孝子一件一件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一次性脱下,让死者正套上去;这时,禁忌孕妇近前,恐会被死者的亡灵“扑”着了胎儿。汉族俗以为死者的寿衣要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唯恐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有些地方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在死者衣袖里或手里放上几个用白面制成的小面饼及小棒子。这是因为俗传死后到阴间去的时候,要经过恶狗村,所以给死者备上打狗饼和打狗棒,以便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棺材禁忌
盛殓死人的棺材,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禁忌用柳树。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
布依族棺木多用梓木、杉树或红椿制作,禁忌使用松树和刺包树制作。俗以为,松树砍了,再不会发芽,若用松树做棺材,会使子孙断种;若用刺包树做棺材,会使子孙得麻风病,像刺包树一样癞疙包的。
寿材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寿材要放到干燥处,越干燥越好,据说如此能使本人来世疾病稀少。否则,就会多病灾。寿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话,殓后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棺木外一般漆朱红色,禁忌其他颜色,外装金点,棺头写上金字,男为“福”字,女为“寿”字,边加蝙蝠等图案装饰,棺末画上香炉烛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图案,也有写上死者名衔的。
入殓时的禁忌
河南一带在人殓时要把此前为防止死者转生时会变成哑巴而放在其口中的一枚铜钱(俗称“噙口钱”)取出,否则,以为死者会把家财带走。
另外,在河南开封一带俗忌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在场,唯恐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是盖棺时,除了死者最近的亲属外,其他人都要退开,因为人们认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将会受到危害,其魂魄将有被一同封人棺材之虞。
入殓前死者的双脚忌叉开,要用麻绳拴住(或用白纸裹住),为的是防止死者游魂乱跑,闯入阳宅,危害活人;但到入殓时又禁忌裹住死者的双脚,否则死者到了阴间不能走路,成为鬼中的跛子。
钉棺盖禁忌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能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一盖棺时,河南一带,禁忌孝子近前,孝子要在门外候听二里边钉棺者敲击一声,外边孝子高呼一声“勿警”,俗谓之“躲钉”。
白族入殓加盖时,须留下一颗钉子不钉死,要南其亲人加钉。若系女子或入赘男子,则由其娘家人或父家的人亲手加钉。山东一带,如出嫁之女在夫家病死,收殓盖棺必须由女家之父母兄弟亲自钉盖,名日“引钉”。如果女家亲人不到,其丈夫俱不敢专主。虽中年以后,儿孙满堂者,亦必如此二撒尼人认为“天下以舅公为大”:所以,其俗封棺时舅家必须来人才行,否则,棺木就不能起动。棺盖落钉后,棺缝用骨胶等物涂好,以防空气、水分和尘土渗入。为了防止妖魔惊扰亡魂,一只钵被放置在灵柩盖上,这是为了保证死者灵魂的安全。彝族在加盖敲钉时,位于棺木中间的一颗“子孙钉”禁忌打紧。要在它上面拴上一条红线,由孝子用手拉着,木匠轻轻地敲一就算了,意思是“留后”。禁忌将这颗钉钉死,否则,以为对后代不利。
入殓后禁忌
入殓后,俗忌雨打棺:否则,后代子孙会遭贫寒。俗谚云:“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雨打棂,辈辈穷。”故而停柩忌在院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前这一段时问里,最忌猫近尸体、棺柩。俗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