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气是按照阳历排列的,每月就会有两个节气,日期是相对固定的,而这些节气在农历中日期却又不断变动,从而造成了“双春”或“无春”现象。
旧时,民间关于双春年流行着很多俗语:山东、河北一带,有“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的说法。认为一年两春,不利于大豆的生长;湖北、河南一带,有“一年两头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也有忌在双春年里结婚的,有俗话说“一年两个舂,死了丈夫断了根”。
在河南一带,又因“春”代表吉祥,俗语有:“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所以民间有主张“双春年里结婚大吉大利”的。有些人为避忌在无春年(即无立春日之年)里结婚,便有意提前婚期,赶在双春年里办喜事。如果实在无法提前办理,便又会推迟婚期在下一年有春年里再办喜事,以求大吉大利。
“双春”年的由来
双春其实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
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365. 25天。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阴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一年为12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12个阴历月只有约354天。
中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阴历与阳历相差约11天,为了解决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问题,古人就以增设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若干年中就会有一年是13个月,所以每19年中就会有7年“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