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愿意与人交往的,但出于世俗的偏见和自身利害的考虑,对于所交往的人又是有所选择的,需要遵守一些禁忌习俗的。
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旧时,与人交往是要遵循一些禁忌习俗的,对于所交往的人是有所选择的:
忌与患疾病的人交往
由于旧时医疗水平不发达,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方有病灾,那么,其他无病的人都有可能对他形成威胁;反过来说,他也可能对别人形成威胁。因此,在民间,病人需要停止或者尽量减少与人交往,以免相互间造成危害。过去,汉族、苗族、佤族、珞巴族、瑶族、普米族、藏族、彝族、侗族等都有“忌门”的习俗,就是在病人门上用树枝、草、旗、鞋、红布、竹笠等物件记号,设门标,禁忌他人进入。有些民族还常与鬼神信仰结合起来,以解释“忌门”的必要性。
忌与坏人交往
在民间,与人交往时非常重视对方的道德品质,一般是禁忌与坏人交往的。民间所说的坏人,包括淫乱、偷盗、赌博、酗酒、吸毒、斗殴、凌弱、妒忌、不孝、贪婪等不好行为的人。
忌与和尚、尼姑交往
俗话说:“前门不进尼姑,后门不进和尚。”会交朋友,交些铁匠、木匠;不会交朋友,交些道士、和尚,其中既有避嫌的意思,也有恐招来祸端的担忧。
忌与有三风十愆的人交往
古时有所谓三风十愆的忌行。三风为:巫风、淫风、乱风。其中巫风有二:舞、歌;淫风有四:货、色、游、畋;乱风有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为十愆。这虽为惩治官吏,使其不敢陷于此类过错的规定,然正如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所说:“当时(商汤)此种风气,必已传染于民间,盖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官刑之作,治官即所以治民也。”可见,民间亦以此等情事为禁忌。
忌“贫不串亲,富不串邻”
人与人的往来亦需有所选择,俗话说“贫不串亲,富不串邻”,因为“贫串亲,易遭白眼;富串邻,易诬奸犯”。
忌狩猎、播种期间有客人来访
崩龙族旧时在狩猎、播种期间,忌有客人来访;否则,以为猎而无获,种而不萌,猎物与种子会被外人的灵魂摄走。这也是归罪于他人的一种俗信。所以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忌讳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