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尚书》洪范篇则为:水-火-木-金-土;
2、《吕氏春秋》月令篇则为:木-火-土-金-水;
3、《管子》幼官篇则为:土-木-水-金-火;
4、《周脾算经》则为:木-金-水-火-土;
5、《墨子》则为:水-土-火-金-木;
6、《京氏易传》则为:土-金-水-木-火;
7、《皇帝内经》则为:金-火-木-水-土;
8、《抱朴子》则为:土-火-木-水-金;
9、《太玄经》则为:水-土-金-木-火;
10、《白虎通》则为:木-土-水-火-金;
1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则为:金-木-水-火-土。
这些都是易学《大家》,我想,他们之所以这样产生这样的认识,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对于今天的我们,可能就会感到莫衷一是了。而这个问题,又是一些最基本的命题,不搞清楚和明白,恐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尤其是对于命理的理解,就会导致偏差。到底谁的认识,更为准确呢?
首先,就是五行生成的起源。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世界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上述学说,主张水为起源的观点,大体有三种,即《洪范》、《墨子》和《太玄经》;主张土为起源的大概也有三种,他们是《管子》、《京氏易传》、以及《抱朴子》;主张木为起源的也有三种,他们是《吕氏春秋》、《周脾算经》、以及《白虎通》;主张金为起源的有两种,他们是《史记》和《皇帝内经》。唯独没有火为起源一说。
仔细分析,这些学说,我们很快便可以发现,实际上与这些大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最为紧密。
以土为本源的人,大多强调土的重要性,与他们所处的农耕文明联系最大。比如管子就是主管土地和财富分配的宰相,对于土地的重要性当然理解最深;认为地球一切生命都来源于土地。
主张木为起源的人,则主要从五行的流变与地球的运动规律来叙述和认识的。实际上不是五行生成次序的问题,而是五行衍变的规则。
主张金为起源的人,则往往强调生产工具的重要性,因为金属是从土地中提炼出来的,他们认为这个才是物质的精华,而且金属对于医疗所用的针灸器械、推动科学文明,甚至战争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实际上,现代科学证明,一切生命的起源是水,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立论基础。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人类,没有生命,一切物质元素都没有意义。所以,需要排除其他的起源学说。
其次,就是世界物质的生成条件的问题;
大家知道,任何物质的生成,都离不开具体的条件。《易经》认为:世界初始归于太一,所谓天一生水,也就是说,天地混沌未分之际,这个世界就只是水。而水为阳之湿气,阴胜;水要生物,则离不开火,火为阴之燥气,阳胜。只有水火相济,相荡、相辅、相成才能衍生万物。因此,水是五行生成次序的第一个环节是没有问题的。
火则是水的对立面,性质属阳,实际上为水的异质化;也就是说,水的形质的变化而成为了火。现代科学更进一步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所组成,都是可以燃烧的。这就说明,水的确是火的本源,是可以生出火了的。
故此,古人说:“水之聚而形质化,莫不备阴阳之气在中而后成,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则甘,土之味也;甘极而反淡,淡,本(木)也。”也就是说,水因形质化而生火,水火出现后,因为阴阳合和,春木秋成,木和金就出现了。
所以火为五行生成序列的第二位,而木和金则是分别产生的第三和第四位序列,二者相继出现。最后就是土了,因为金、木、水、火均以土为依托,为载体,所以位列第五;也是水、火、木、金能够组成物质的前提。
也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古人认为生数中,水为一,火为二,木为三,金为四,土居中间为五。土为五,也同样说明了土中同时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也丝毫没有贬低土的重要性,反而是强化了土的重要性。
看来,《尚书》洪范之中的论述,是最符合事物本质,也符合易理一贯的论述,应该是最为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