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的规律,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不断地相互制约与消长转化。这种阴阳运动与转化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
按照易经的规律,无论是自然万物,人类社会,还是动物植物,都是在阴阳的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阴阳平衡就能正常的成长,发展,当失衡到一个极端,导致极阳或极阴,事物就会消失,寂灭。
比如人体,阴阳平衡了就健康,在一定限度内的失衡,人体可以通过自我修复,调节到一个新的平衡,如果超过了自我修复的限度,人体就会生病,这个时候就需要在药物的帮助下达到。平衡。中药就是通过药性的“寒热温凉”来中和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平衡。
以药性为例,泻火的寒性药,大多生活在向阳,干燥,温暖的环境,如金银花,黄芩等;温补的热性药,大多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环境,比如人参。人参是众所周知的滋补佳品,大补阳气。人参之所以有这个功效,是因为人参生长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要想在这样的极度阴性的环境中生长,必须自身具备足够的阳气来对抗阴的环境。这就是人参可以大补阳气的原因。
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例,南方为阳,为火,故环境多水,水为阴,润下,主智,在南方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性格多智慧,文雅,身材相对瘦小,女性更柔美,这是因为阳火旺的环境需要阴水来中和;北方为阴,为水,故环境多山,在这个环境生活的人多火性,比较热情,豪爽,高大,这是阴水旺的环境需要火的特性来中和。
无论是药性,还是不同地域人的性格特点,这些都与阴阳平衡的规律有关。
自然以中和为贵,平衡为美,那么万物同理,人的名字也是一样的道理。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人如其名的道理是真实存在的。
不同的名字会发出不同的信息,阳性信息过度的名字会让人偏燥,阴性信息过度的名字会让人偏郁。所以在起名字时一定要注意易学思维的运用,让名字发出吉祥的,平衡的信息,会带给名主本人非常好的信息诱导,切勿过刚,过柔或其他不和美的信息场。
一定程度来说,“杨光”要比“殷寒”容易让人亲近,“柳如乔”要比“柳如水”更精干。如果父母给女儿起名“李如芊”,给人娇柔可人,芊芊出色的印象,时间久了会影响孩子认知,自然会朝这个方向成长;如果给女儿起名“李如男”,孩子大概率成长为一个女汉子。
名字还有其他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名字。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近期中美之间的纷争,从封杀华为,中兴,到中美经贸摩擦,再到近期的川普政客甩锅中国,这一系列表象的背后,其实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饮食文化就能发现,西方人分餐制,餐具用刀叉,讲究“分”;中国人合餐制,餐具用筷子,讲究“合”。中华文化注重归纳,概括,内收,为阴;西方文化注重推演,细分,外放,为阳。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阴阳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彼此的融合和消长中共存,这些正暗合了中华文化的阴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