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二十四节气之一)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故此得名。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非常适合谷类作物的生长。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谷雨,是反映降水现象的一个节气,谷雨时节往往开始明显多雨。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因此我国的降水在地理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的特征。
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它是古人定方向、季节节气的标尺。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自东向西转的规律,古人称它为“斗转星移”,而通过“斗转星移”的规律,人们能够判断季节节气时间。即所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由于二十四节气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因此这个历法也称作“星辰历”。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立杆测影(土圭)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每15°为一个节气。
公历 2039年4月20日 13:17 谷雨
农历 己未(2039)年三月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