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爸宝妈会通过各种渠道看到这样的文章——《再不帮孩子改掉拖延症,后悔一辈子!》、《三招搞定孩子的拖延症,普娃秒变牛娃》、《拖延症的危害有多大,家长必读!》……
这类文章看多了,再看家中慢性子的娃,越看越焦虑,越焦虑就越催,越催娃越慢,最终,宝爸宝妈带着娃一起进入了难以跳脱的恶性循环,整个家庭氛围毁于一旦。
拖延症真的那么可怕吗?慢性子等同于拖延症吗?搞清楚这些问题,再考虑如何纠正娃的拖延症吧!
1、拖延症毁终身?
试想一下,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拖延症?我想再自律的人也会有拖延症爆棚的时刻。有些事就在手边,顺手就能完成,可当下就是不想做,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单纯想把那件事再放一放。
比如,喝完饮料的杯子应该立即洗掉,但有时候,就是不想洗。虽然知道自己终究会去清洗,但不一定会立即去洗。
再比如,工作上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头”部分,就差收尾了,本应该尽快收尾,却会因为最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内心突然松懈下来,把收尾的事撂下了。
……
成年人的生活中都难免多出现拖延时刻,别说欠缺自我管理的孩子了。偶尔犯了拖延症,没什么大不了的,家长大可不必把拖延症看得那么严重。
回顾一下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你会发现在面对重要的事情时,你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而不会选择拖延。所以,孩子拖延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意识不到事情的重要性。在孩子眼中有些事没那么重要,自然就选择了拖延。
与其不停催促,执着于纠正孩子的拖延症,不如帮助孩子建立规划意识,分清主次。当孩子的心目中有了罗列重点事件的意识时,拖延症自然“不药而愈”。
2、做事慢,就是拖延症吗?
身为家长,总是特别容易焦虑,孩子犯了拖延的毛病,就立即把孩子划进“拖延症方队”中。这么武断地给孩子贴标签,真的好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做事的时候也会习惯于遵从自己的节奏。做事麻利的人大多会自动忽略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做事慢的人,注意力停留在细枝末节上。
儿童做事慢,可能是因为在整个做事的过程中,他的注意力被细枝末节所吸引,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或是注重处理某一方面的细节,速度和节奏自然会变得很慢。
在家长眼中,影响速度的细节本应该是被忽略的,在孩子眼中这些细节却是重点。因此才会出现家长催催催,孩子充耳不闻的状况。
况且,慢性子不等于拖延症,如果孩子做事的节奏慢,却并没有抗拒完成本应该完成的任务,只是速度达不到你的要求,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拖延症”的标签。
3、慢性子的孩子优点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盯住缺点不放。慢性子的孩子,有很多优点。
首先,慢性子的孩子会自动“免疫”父母的催促,坚持自己的节奏,这表示孩子内心稳重、心理承受能力强。
其次,慢性子的孩子思考能力强,遇到事情不着急,总是能够保持从容淡定,而不是为了追求速度乱成一团,这样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环境,长大了会很有出息。
身为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多一点耐心,急躁的赶进度,往往会让孩子失去了享受观察、思考、感受的过程。陪着孩子一起慢下来,或许你会领悟到慢性子的人生哲学——生活需要感受、体验,而非撩草路过,匆忙完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