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十八不共法?十八是数量词,代表十八钟功德;而不共则是只有佛陀才能拥有的圆满功德,为何单用不共命名呢?因为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于佛,声闻、缘觉是完全不具备的。例如佛教之中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这十八种功德,唯独佛才能具有。
欲无减
这项功德的作用是可以让佛的善法欲不消退,只要是佛锁培养的善法欲,不仅不会遭到破坏,反而还会源源不断受到加持,因为佛非常明白善法欲的重要性,所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会非常努力的去精进地修集善法,毫无厌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遍知一切诸法,但佛度脱众生的悲愿和善法欲从来没有厌倦。
精无减
精无减,也即精进无减。佛在修行和执行宏愿的时候,会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进修,在成佛后依旧保持着这种习惯,日日不停歇,刻刻不休止,所以精进无减与上面的善法欲有紧密联系,对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进。
念无减
念无减的意思就是佛对佛教的法门谨记在心。所谓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对应着众生八万四千种不同的烦恼。而佛陀拥有“念无减”,所以才能够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救赎。这也证明了佛智慧圆满,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一切皆通达,所以内心会永远不忘八万四千法门,这正是念无减的体现,也是佛陀独有的功德之一。
阅读推荐:学佛难进步的原因(四)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上)随时随地修行的方法(下)
十八不共法的菩萨之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指佛的十八种功德,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慧无减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陀有三明,四力,六通,十八不共法,什么意思???
这些是佛教的名相,要想明白,必须深入佛藏。
【三明】
一、宿命明:能知自己及他人的过去宿世因缘生死果报,在六种神通来说,则叫「宿命通」。
二、天眼明:能知自己及他人的未来因缘生死果报,在六种神通来说,则叫「天眼通」。
三、漏尽明:能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智慧,在六种神通来说,则叫「漏尽通」。
【五明】
一、声明声即是声教,明即是明了。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文章、语言文字、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
二、因明因即是万法生起之因,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种种言论、思想学术、心理学、哲学,乃至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
三、医方明医方即是医治之力法也。就是菩萨要精通医学常识,世间种种病患、或癫裥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
四、工巧明工即是工业,巧即是巧妙。就是菩萨要精通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工程建筑法,农田商买、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
五、内明内即是佛法内教,内典也。就是菩萨要精通三藏十二部经教,内心无惑无动,广学一切法门,终无懈怠。菩萨能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毁犯,以忍辱对治嗔恚,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智慧对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之法,皆悉明了通达.菩萨道的行者要成就佛道,下化无量众生,必须勤修广学五明之法。五明之法总摄世间出世间—切诸法故。菩萨内心能正见五明之法,是菩萨所寻求之法,必修之法,何以故?因为菩萨究竟为成就佛道故。
【四力】
一自力谓世间之人。宿有善种。不假他人教诫。而自能以精进勇猛之力发菩提心。是名自力。(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他力谓世间之人。或因他人教诫。或因他事感动。遂发菩提之心。则是藉他之力。是名他力。
三因力谓世间之人。先世修习大乘之法。今因见佛及诸菩萨。叹说无上佛道。遂发菩提之心。是名因力。
四方便力谓世间之人。于现世中亲近善友知识。闻其善巧方便说法。遂发菩提之心。是名方便力。
【六通】
(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十八不共法】
《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
⑴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⑸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
⑹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⑺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⑽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⑾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⑿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⒃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⒄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⒅智慧知见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十八种法
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
《宝雨经卷四》
(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盘,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
何谓菩萨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众所周知: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而菩萨是否亦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则少为人所知。依<自在王菩萨经>所示:佛告自在王,有阿惟越致菩萨,已久习行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入第九地,为般若波罗蜜方便所护,如是菩萨则能具成菩萨。兹分述之如下:
(一)【菩萨十力】。即
(1)发深坚心力,为萨婆若(华译为一切种智,是诸佛究竟圆满果位之大智慧)故;
(2)不舍一切众生力,具慈心故;
(3)具大悲心,不求一切利养故,舍一切世界饰好故;
(4)具大进力,信一切佛法故,能成是法故,心不退没故;
(5)住不动定力,行念安慧故,不坏仪法故;
(6)具般若波罗蜜力,离二边故,顺缘生法故,断一切见不别戏论故;
(7)于生死中无疲倦力,成众生故,受无量生死故,习善德无厌足故,信解有为法如梦故;
(8)无生法忍力,观诸法相故,无我无人无众生故,信解不生不起法故,信乐无生法论故;
(9)得脱门力,入空无相无作法故,观诸脱门故,得声闻辟支佛乘解知见故;
(10)具无碍智力,于深法中不随他智故,观一切众生心所行故。
(二)【菩萨四无所畏】。即
(1)得陀罗尼故,一切所闻能持故,常不忘念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2)随一切众所信解,而为说法如随病合药,知见一切众生诸根,随应说法,于大众中而无所畏;
(3)是菩萨众中说法无所疑难,无有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有来问我我不能答,乃至无有微畏之相,恣于众生之所问难,随问为答而无所畏;
(4)善能断疑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三)【菩萨十八不共法】。即
(1)菩萨从生已来,自能行施无有教言,汝当行施乐行舍心,若魔作佛形来语之言,汝行于施当堕地狱,菩萨若生悭悔之心无有是处,乐舍一切分布施与,以是行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果报利益众生故,是为菩萨初不共法;
(2)菩萨自能持戒无有教者,虽不值佛亦不从他人受戒,善能护持一切诸戒常乐持戒,谓虽在家如戒所说尽能受持,若其出家戒经所说,不须教导皆能履行,乃至不为寿命诸缘而舍于戒,所持诸戒皆顺菩提,为断众生破戒法故,是为菩萨二不共法;
(3)若贫穷下贱及旃陀罗工巧之人,瞋恚加恶苦言骂辱节节支解,菩萨尔时其心不动,于此众生慈心普润,有力能报而不加害,但依于法,我以佛法缘故忍受此苦,亦愿是人心得善净发大庄严,是为菩萨三不共法;
(4)菩萨虽遭急难犹故进行,不懈不息而终不生退没之心,若见声闻入于涅盘,见世苦恼而于声闻灭度法中心不贪乐,若见辟支佛灭度,又见生死苦恼,于辟支佛涅盘法中心不贪乐,若见诸佛已成大利,佛法具足入于涅盘,自见其身未得具足六波罗蜜及诸佛法,于此法中心亦不没而勤行进,我当于此大乘涅盘而取灭度,是为菩萨四不共法;
(5)菩萨若作转轮圣王,若作帝释,若作魔王,百千侍女作天伎乐,具受欲乐,而于禅定及无量心,皆现在前,常乐舍离愦闹之处,于生死中生大恐畏想,于五欲中生大不净想,于五阴中生怨雠想,于四大中生毒蛇想,于诸入中生空聚想,于己眷属生怨贼想,于宫殿侍女中如在死ㄕ间想,但求行法,但求见佛,但念欲度一切众生,于伎乐之声出禅定法音,或时魔障其声,先世善根力故而于空中,得闻佛音法音僧音,闻此音已弃舍世界自在之乐,出家入林,是为菩萨五不共法;
(6)菩萨于世禅定之中不生坚想,以智分别离于诸见,依法依义,此不共法乃至梦中不生我见不生法见,菩萨不为诸结见缠所使,离诸疑悔,乃至诸魔不能障蔽令其疑悔离于正法,菩萨为成众生故,或破仪法而于其中无有疑悔,是为菩萨六不共法;
(7)菩萨从生已来自得身净,离于杀生不以手足刀杖瓦石有所恼害,常舍刀杖,资生丰足无所乏少,一把之草不与不取,珍宝满地不生贪心,饥穷死困不以邪命而自活也,常修梵行至于心想,不念五欲离诸欲恼,不以五欲之缘而行非法,以智为首而成善身业,是为菩萨七不共法;
(8)菩萨净于口业真语实语,言行相应不自欺身,不诳诸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罗伽人非人等,菩萨不行两舌,眷属亲爱终使不离,菩萨不行恶口,常行爱语软语和柔语,不恶语不麤语,有理语安乐语,先意语和悦语,菩萨于诸恶口麤言侵克苦语,人不喜闻,自恼恼他,如是诸语终不出口,菩萨不为无义语,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深心净故口业皆净,菩萨得此不共法故,世世所生,常得如是随法语口,能以是语,不净之人令其得净,已净人者令启礼敬供奉之心,以是深心不共法故,得实语口,诸有所说皆实无虚,是为菩萨八不共法;
(9)菩萨已心自在得自在行,不贪他物,不恚恼众生行于正见,于菩萨心行无等等心终不忘失,菩萨常离一切谄曲不直之心,昼夜常行善净慈心,是为菩萨九不共法;
(10)菩萨所生之处,一切经书咒术医方算数,为最为上,不须师教自能知之皆悉了达,亦于世法出世法中,得不随他慧,又不承望听采他语,常为诸天世人之所瞻仰,有所言说皆悉随学,是为菩萨十不共法;
(11)菩萨或为众生疗治诸病,不求利养以大悲为首,疗治病时发心愿言,当令众生得出世法灭诸苦恼令至涅盘,是为菩萨十一不共法;
(12)菩萨不求不愿转轮王位释梵天王之处,而自得之,何以故?菩萨不为色身端严故行道,不为世界眷属荣位名闻称赞故行道,如是之福不求而得,是为菩萨十二不共法;
(13)菩萨住尊贵处长寿诸天,曾见佛者常来拥护,如是劝发应作是行,行是业者能至菩提,是则退法是则进法,如是行者,诸根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天神常以如是随宜劝发,令不违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十三不共法;
(14)若有凶暴瞋恚恶人,见此菩萨身口心业,不能加恶心得善净,若或有人恼此菩萨忍受不报,令其心净得住于法,若有众生侵害菩萨,不令以此堕于恶道,何以故?菩萨本来已得具足不共善净之愿,若有众生以身口意亲害恼我,令不以此堕于恶道,菩萨净持戒故随顺皆得,是为菩萨十四不共法;
(15)或有众生悭贪不信,不见业行不依果报,不识佛法僧,于诸沙门婆罗门,心不善净不能敬礼,听受其语心不尊重,不生希有之想,是诸众生见此菩萨身口意行仪法语论,心即得净礼敬随顺,便生尊重希有之心,何以故?菩萨得不共法故,是为菩萨十五不共法;
(16)若一切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诸仙大人婆罗门等世界之师,见此菩萨生师尊想,于此诸人名称最胜,又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仙人婆罗门等世界之师,诣此菩萨曲躬礼敬供给使令,诸师弟子亦皆礼敬尊重迎送心念知胜,得是信心,是为菩萨十六不共法;
(17)菩萨所在国界聚落城邑,能修善法离不善法,能化众生护正法者,而生其中得正见,父母所生之处,常为师长礼敬尊重,国界之中众生命中无堕恶道,何以故?菩萨以善法摄众生令行福故,命终之后皆生人天,是为菩萨十七不共法;
(18)菩萨随顺一切助道之法,诸明神通皆具足故,一切诸魔不能得便,是为菩萨十八不共法。
由此观之,菩萨摩诃萨之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确实与诸佛世尊之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有所不同。何以故?盖前者,虽已证得以上之菩萨果位,然亦属学佛修道者,不能与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者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