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出嫁为何哭嫁?结婚本是高兴之事,何来哭嫁一说呢?哭与笑本是相对应的,在婚礼当天哭泣是否会不吉利呢?就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中国这一传统的婚礼习俗--新娘出嫁为何哭嫁!
新娘出嫁为何哭嫁?哭嫁这一传统由来已久,又被称为”哭出嫁“、”哭轿“等。是我国好多民族都有的传统婚嫁习俗。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我少年时,是抗日战争后期,居住在县城近郊,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称述不绝。但实际哭嫁我仅见过一次。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十天以后,她的母亲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她的祖母加入陪哭。这家没有诸姑姊妹,人们说,如果有的话,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的。
在过去,结婚前7天,甚至是前半个月就有开始哭嫁的。而在婚礼当天哭嫁更是达到了高潮。哭嫁本是女儿表达孝心的体现,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家训,是离开娘家去婆家的不舍之情。
随着哭嫁的流传,渐渐的也形成一种表演性质的歌词,有“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之类的词调。所表达的也都是不舍与思念之情。
其实哭嫁也有包含对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之意在里面。在旧时代的中国大多都是包办婚姻,女子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做不了主,在出嫁之时也不免增添悲伤之情,是对自己命运的哭诉。
现在哭嫁之风早已逝去,只有少数地区在结婚嫁娶时还可见到。但是在如今的婚礼中也不免会见到有人落泪。8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是被父母亲人宠坏的一代,不管是儿子娶亲,还是女儿出嫁,做家长的在高兴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亦或是喜极而泣。而儿女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结婚了也标示着人生迈出了新的一步,不禁也会有所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