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有过做梦的经历,梦境中世界杂乱无章、天马行空,既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又有之前从未见过的事物。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梦境的争论从未停止,它既真实又虚幻,关于梦的本质,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梦境从何而来?
“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最早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科学解释梦境的学者。他认为,梦境是一个人潜意识的投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观点与我国古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许多人对于弗洛伊德的解释仍然抱有疑问:既然梦境与日常生活相关,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在梦境中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场景呢?比如,在梦境中我们可能会出现在自己从未去过、也没有在任何影视剧中看过的地方。
为了解释潜意识与人格的特点,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冰山理论”。他指出,一个人的人格与意识就如同海面的冰山一样,我们平常只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大部分的内容却隐藏在海水之下。
尽管潜意识储存了大量信息,但是我们在平常却没有办法利用,这些信息虽然丰富,却是杂乱无章与碎片化的。对于人类而言,只有完整的、经过大脑梳理的信息才能变成记忆,因此潜意识里的内容我们是无法通过回忆来提取的。
但是在睡眠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与清醒的时候不同,睡眠期间大脑皮层的高级意识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这时我们就会失去意识,进入睡眠。但是大脑的运转并没有完全停止,人潜意识的部分仍然在活跃,而此时潜意识活跃的内容便是我们的梦境。
在做梦时,潜意识将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随意整合,并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中,因而我们的梦境会变得十分“魔幻”。比如,一个人曾经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瞄了一眼某个地方的景色,尽管这个人并没有关于这一眼的印象,但是潜意识里却已经储存了相关信息,并会在梦境中呈现。因此,许多人会梦到记忆中完全不存在的事物。
每个人都会做梦吗?
现代医学通过对人的睡眠进行全程追踪发现,人类绝大部分的梦境在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期(active sleep)。如果做梦者在此时醒来,就会清晰地记得梦中的场景,即许多人所认为的“做梦了”。如果没有在这期间醒来,那么人就不会对前一个快速眼动期中的梦境有任何印象。
“无梦睡眠(Dream less sleep)”
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几乎不会做梦,并且睡眠中缺乏快速眼动睡眠的过程,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无梦睡眠”,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人群。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
- 精神类疾病患者
- 智力低下的群体
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在临床上经常表现为无梦。同时,诸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患者也会出现无梦的情况,他们的意识通常处于混乱状态,睡眠活动也通常与正常人不同,通常呈现没有快速眼动睡眠的状况。除此之外,一些智力低下的群体(先天性痴呆、阿兹海默症患者)也通常没有梦境,这是因为他们大脑活跃程度降低与高级意识中枢功能退化导致的。
研究发现,做梦不仅仅是单纯的潜意识心理活动,更是人体自我调节身体机能的措施,对维持正常的大脑思维至关重要。许多长期不做梦的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大脑损伤(轻微脑出血、脑肿瘤、脑血管病变、颅脑外伤等)。
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做梦并不代表睡眠质量低,不怎么做梦也不代表一定有问题,我们应该以第二天的精神是否饱满来判断睡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