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春秋的时候,郑国和楚国公族当中都有姓俞的。
第三,出自其他民族或者改姓。比如满族、彝族、土家族、回族、朝鲜族都有俞姓。清满洲八旗有姓尼玛哈的,后来就改姓了俞。
第四个来源,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部族叫俞族,后代就姓俞。
喻氏家训
家之有范,犹国之有典也。固宜子孙世守,无敢逾越,况我祖宗诗礼传家,至今未坠乎。
然一父之子贤愚各异,矧族姓繁衍,保毋有荡检逾闲,坏我高曾规矩者,若不严加训饬,其何以肃家政而厚风俗?
即自今以后,凡我宗族须要祇厥父恭厥兄和乡里,周困乏早完。
国课敬畏、王章诵读,则以专,以勤耕耘,则无芜无怠。
子弟宜督责严加,无令骄纵而败坏门户,亲戚宜名分相对,毋贪赀财而玷辱祖宗,毋厚结他人而亲戚岐路,毋义交异性而兄弟阋墙,毋贪才名而慢族党,毋挟官贵而傲朋侪。
毋短尺以狭度,毋轻秤而小升,毋走衙门,毋充兵卒,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凡此皆我宗族所当究心者也,因书王凤州先生正家箴于左。
正人先正己,治家如治国,先须重祖宗,慎毋慢亲族。
竭力孝父母,小心敬伯叔,长幼必有序,伉俪在和睦。
度量要宽洪,见识休局促,莫听妇人言,兄弟伤骨月。
常存君子心,忠厚待乡曲,义方训子孙,宽恕御奴仆。
诸物须俭用,凡事要知足,衣食务均平,财货莫私蓄。
闺门宜谨严,儿女可抱束,家法能整齐,自天然赐福!
俞姓得姓很早,但是隋唐以前见于史籍记载的俞姓寥寥无几,数得出
来的就下面几个:
众所周知的“知音”典故中的俞伯牙;东汉时,西域有一个国家叫于阗(今新疆和田),这个国家曾经有个王叫俞林(这当然不是汉族名字,而
是当地于阗语的译音);东晋时,安徽宣城有个人叫俞纵;南朝时的宋朝,有个人叫俞金。
虽然隋唐以前俞姓很少见于史册,但这有数的几条材料足以说明,隋唐以前俞姓已经开始南迁,不然不会出现在安徽,更不会出现在建康(今
江苏南京)。唐朝时,俞姓开始往广东迁移,还出现了个有名有姓的始祖。
武则天当政时期,江陵(今湖北荆州)有个人叫俞文俊,他发现有个地方突然冒出一座山来。别人都说:“是不是地震的前兆?要不就是地震的后果。”
俞文俊却讲:“不对,这是因为女主武则天居了阳位,女主是阴,怎么能当皇帝呢?”俞文俊非常大胆,不只是说说而已,还上奏了朝廷,说武则天
当皇帝如何如何不对。武则天什么牌气?一下子就把他发配到了岭南。现在广东、广西一带的俞姓,很多就是这个俞文俊的后代。
隋唐以前,俞姓长期生活在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明初,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诸姓当中的一个,俞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今天俞姓
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这三个省的俞姓占了俞姓总人口的70%。俞姓已经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了。
众所周知,神农尝百草时曾经把各种草都吃一遍,吃完以后,分辨出哪个有毒,哪个没毒。据说,当初跟着神农氏一起吃草的就有俞姓的得姓
始祖俞跗。俞跗的医术也是实践当中得来的,总结为八个字:“割皮解肌,洗涤五脏”。割皮,就是把皮给割开;解肌,就是把肌肉给切开;洗涤五脏,
就是把肚子刺开,五脏六腑给洗一遍,然后搁回去。这是最早的外科手术。
关于俞附就有这样的一个传说。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得了重病,黄帝就赶忙去请俞跗。俞跗到的时候,禺阳已经气若游丝,命悬一线了。俞跗不
慌不忙,当着黄帝的面掏出一把刀来,划开了禺阳的肚子。旁边的人说:“这还了得?人还有气呢,你就给他一刀?”俞跗什么都不说,把禺阳的五脏
六腑掏出来洗了一遍,又给搁进去,原样缝好。缝好以后,人家就说:“你胆子也太大了。”结果俞跗说了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今天做医生的都应该
好好记住:“做医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你们知道吗?首先要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荣辱,才能把心完全放在病人的身上。”
讲到俞姓,还要介绍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浙江省武义县有一个古村,叫俞源村。这个村距离武义县城二十多公里,有农户七百户,人口两千多人,
是中国比较大的俞姓聚居地,村民基本都姓俞。明清两代几百年的时间里,这个村出过的尚书、大夫、巡抚、知县、进士、举人,足足有260个。有
人说这得益于俞源村的风水好,因为这个村的布局是经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的。设计师是谁呢?刘伯温。据说当年建村时,刘伯温给这个村设计了
七口神奇的水塘。这些水塘的神奇之处,过去的人一直不知道,因为在地面上是看不清楚的。直到1997年,当时有架航拍的直升机注意到,这七口
水塘是严格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来布局的,也就是说,是跟天象吻合的,这才发现了水塘的玄机。到今天,这七口水塘还保存着,清澈见底,活水源
源不断,非常值得一看。此外,飞行员还发现,这个村里大多数建筑的布局,都或多或少有着太极八卦图的影子。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苍梧郡:汉朝时期置苍梧郡,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其时辖地兼有湘、粤各一部。南北朝时期仅辖今梧州一带。隋朝时期改为封州。唐朝时期改为梧州,而后一直沿用至今。
南昌郡:亦称南昌府,汉朝时期豫章郡治。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庐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湖北云梦西南部)。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严陵郡:唐朝的严州治所在今桐庐西北,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严陵郡。宋朝时期以睦州为严州,治所在建德(今浙江建德)。明、清两朝为严州府。民国时期的建德县治在旧府治。1958年西迁今浙江建德。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苍梧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
严陵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河东堂:以望立堂。
安州堂:以望立堂。
遗仁堂:出自汉朝喻猛的传说。喻猛,字骄孙,和帝时为苍梧太守,以清白为治,皇家褒奖,百姓爱戴。被人称为交趾遗仁,梧守之流风可尚。后来喻氏家人就以“遗仁”为堂号来怀念此人。
俞姓在今天的中国姓氏中排在100名以外,第119位,人口140万,
大概占全国人口的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