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简单翻译一下,了凡先生去拜会云谷禅师,连着三天三夜没有闭眼。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为何不起妄念。了凡先生于是说了跟这个题目类似的话:既然人的一生是注定的,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命数,那么何必多想呢。
看看云谷禅师怎么放大招的。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云谷说:
我以为你是英豪,没想到也只是一届凡夫俗子。凡人都有一颗妄想的心,因此会受到阴阳之气的拘束。如此一来就会存在数理。不过,也就只有凡人才会有数理。因为如果一个人极善,那么他不会受到数理的拘束,极恶也不会。这二十年来,你都被孔先生给算死了,都没能转变什么,反而受到了数理的拘束,这样看来,你还不是凡夫俗子吗?
那么题主的弟弟可能会跟了凡先生一样反驳。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佛经里说:一个人想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孩子就得孩子,要求长命百岁就得长寿。因为说谎是佛家的忌讳,所以各位神明菩萨,怎么可能说谎话骗人呢?
孟子说过:所谓的求就能得到,说的是求自身的。就像一个人可以全力追求道德仁义,并且得到这些品质。但是,像功名利禄这样外界的东西,我又怎能强求呢。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大致意思是:
所有的福泽,都离不开内心;只要能够从心出发,没有是无法通达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不单单能求得道德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内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于得到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内在的话,就算不择手段地得到了,最终也会内外都失去的,这样是没有用的。
然后大师又问了:你命里应该上京赴考吗?应该生孩子吗?
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了凡先生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分析一下自己不中科举,尚无子嗣的原因。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这段话值得反复研读:
云谷禅师说:“不单单是功名不该得到,其实不该得到的多着呢。就例如,拥有千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千金的人;拥有百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百金的人;饿死的人,必定是得饿死的人;上天只是根据那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定他的命数罢了,哪里曾胡乱加载过什么。就像生儿育女这件事,拥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百世儿孙;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十世儿孙;只有两三世功德的人,一定有两三世子孙传承;至于那些断子绝孙的,是因为他们的德行特别浅薄。如今,既然你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也知道为什么不得功名,不得儿女了,那就快点改正吧。一定要积德、包容、和气,并且珍视自己的精气神。原来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经过了,以后的所有,就如今天,刚出现。做到如此,就相当于你又重生了一次,拥有了仁义道德的新生命了。”
云谷大师继续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了凡先生自此开始积善,也是从那时候改名了凡。
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后来他突破了命数,中了科举,也顺利有了后代。
最后他说: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意思是说,圣贤会说祸福自求,只有世俗之人才会说命运天注定。命数会随着自己的作为而发生改变,上天不会随意给人加载某种命运,而是看你在人间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