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卦是一个讲恒久的卦。恒卦的卦辞是: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爻辞是:初爻:浚恒,贞凶,无攸利;二爻:悔亡;三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四爻:田无禽;五爻: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上爻:振恒,凶。
恒卦的卦辞是:长久,祭祀,没有过失,利于占卜,利于来往。初爻是:“浚恒,贞凶,无攸利。”字面意思是:不停地挖土,卜问凶险,没有什么好处。在追求恒久的第一阶段,要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否则,去做错误的事情,越坚持得恒久,导致的结果越糟糕。二爻是:“悔亡。”字面意思是:没有悔恨。在追求恒久的第二阶段,一旦定下了目标,就要持之以恒,无怨无悔。三爻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字面意思是:不能保持其德行,必然蒙受耻辱,卜问得艰难之兆。在追求恒久的第三阶段,不能反复无常,没有信用,这样就会导致无人信任,必然落到无所容身的地步。四爻是:“田无禽。” 字面意思是:狩猎无所收获。在追求恒久的第四阶段,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五爻是:“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字面意思是:长久地保持其德行,卜得妇人吉利,丈夫凶险。(在封建社会,妇人操守贞洁则吉利,这是符合从夫以终其身的道理,如果以妇德来约束男子,则必遭凶险。)在追求恒久的第五阶段,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一定能成功。上爻是:“振恒,凶。” 字面意思是:久动不息,凶险。在追求恒久的第六阶段,如果朝令夕改,政令无常,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
恒卦最符合的例子之一是武则天对权利恒久追求的一生。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 “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对权利恒久追求的浚恒阶段: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武则天对权利恒久追求的悔亡阶段: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随着她地位的变化,武则天的欲望也随之水涨船高,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成一派,和武则天周旋于后宫。武则天27岁产下长女,长女出生后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女儿死了,高宗大怒,于是起了废后的念头。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这时已经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也默许了唐高宗“废王立武”的想法。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武则天对权利恒久追求的不恒阶段: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初患风疾,开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符合高宗旨意。随着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则天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
武则天对权利恒久追求的无禽阶段: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仪商议对策,决定废掉武则天,这件阴谋最后因为武则天反应敏捷、处理得法而流产了。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控制,当年起,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时人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麟德二年(666年)十月,武则天参加了泰山封禅,随后还提议高宗给大臣赐爵加价。通过这些举动武则天扩大了政治影响力,收买了人心。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将唐高宗的皇帝称号改为“天皇”;自己则称“天后”,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后,她开始扶植外戚,为改朝换代做准备;同时武则天针对当时情况向唐高宗提了十二条建议,史称“建言十二事”,这是武则天第一次独立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改立李贤为太子,不久武则天又借故将其废黜,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武则天对权利恒久追求的恒德阶段:永淳二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嗣圣元年(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武后临朝称制,从此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同年九月,徐敬业(李勣的孙子)在扬州会聚了十万人马,发动了一场针对武则天的叛乱,武则天派遣三十万大军迅速平定了叛乱;与此同时武则天诛杀了顾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对派;她还设计逼反李唐宗室,借机大开杀戒,扫除称帝的障碍。为了打击潜在的对武则天不满的人,垂拱二年(686年)三月起,武则天开始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明堂,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垂拱四年(688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向称帝试探性地迈出了一步。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对权利恒久追求的振恒阶段:武则天称帝后,一直没立太子。按照父系社会的传统,中国古代的皇权都是在一家一姓中传递的。这种继承方式让女皇武则天大受困扰:如果让儿子继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则天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怍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