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烛宝典》引《庄子》云:“斫鸡于户,悬苇灰于其上,插桃其旁,连灰其下,而鬼艮之。”《荆楚岁时记》也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鸡是报晨的,鸡呜是天亮的信号,所以,便把鸡呜和鬼怪的逃遁联系在一起,认为鬼怪是怕鸡的,鸡能避邪驱鬼。
忌公鸡打鸣过早
《开元占经》记载了这种俗念,“鸡夜半呜,流血滂沱”,犯之,必遭灭顶之灾。意思是说民间还俗信,公鸡打呜过早,也不是什么好事,夜间一更鸡鸣,必定会有火灾,二更鸡呜,须得防范窃贼。
忌公鸡西鸣
民间又有“公鸡西鸣,家有不宁”的谚语。西方为人们归天的方向,兆示着死亡、火灾等I×J事,公鸡向着西方而呜叫,一定是感到了人所感觉不到的危险,所以西向而啼。
忌母鸡打鸣
虽然鸡鸣可以驱邪,而母鸡打呜便视为怪异,极为不祥。早在《尚书·牧誓》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大概意思是说雌鸡不能司晨,如果雌鸡在清晨打鸣,家里将会死人,落得冷寂萧条。今民间仍沿袭,以之为死人或失火之兆。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母鸡打鸣,就表明是家中阴盛阳衰,主家中妇女掌权、主家。连母鸡打架也被认为是要招阴天。可以断言,这种说法是中国古代普遍轻视妇女的观念的一种文化表征÷迅蠡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i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围。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围。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盂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工。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当时秦l司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分,鸡怎么可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怎么还没睡踏实就鸡叫了呢?但也只得按照规定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就这样,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离开秦围,逃回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