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许多地方要包大包子、“蒸饽饽”。饽饽的品种很多,有“圣鸡”、“礅”、“刺猬”、“神虫”、“枣饽饽”等,每一种饽饽又都有各自的讲究。
“圣鸡”常是留给上学的孩子们在开学的早晨吃的,寓意“升级”,盼望孩子学习好,不留级;“礅”,是仿照古代碾场院的一种工具样式做的,寓意来年丰收,生活幸福;“刺猬”,在某些地方也是一种吉祥物,又被称作“发家百刺猬”,那自然是取“招财进宝”的寓意了;“神虫”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据说是一种寄居在粮仓里会让粮食越变越多的神秘动物;而“枣饽饽”就是取“甜甜蜜蜜”的美意了。另外,人们还会做一些大“桃饽饽”。五个大“桃饽饽”和五个小“枣饽饽”是用来祭祀的,供在自家正北的桌子上。
忌蒸饽饽有人“踩生”
蒸饽饽也是有讲究的。通常到了腊月二十八,一般人不会轻易去串门,怕给人家“踩了生”;万一有要事必须到别人家不可,又恰好赶上人家锅里蒸饽饽,一般要弯腰帮人家锅灶里面加把柴火,这样就不会随便给人家“踩”了饽饽。据说有的人好“踩生”,有的人就没事,没事的人哪怕不添柴火,饽饽也没事,但是遇到好踩的人,蒸熟的饽饽当中会有一个大大的脚印j
忌饽饽不笑
民间认为蒸好的饽饽要全部从中间裂开了花,就像那种六月仙桃似的样子才好,表示饽饽“全部笑了”,那么来年一定万事如意;假如都“不笑”,就表示来年会有不顺心的事情;最忌讳的是饽饽里面只有一个“笑”的,那就说明来年家里可能有什么灾祸降临,蒸饽饽的人就会掰开这个“笑”的饽饽吃掉或者至少咬一口就可以破灾了。逸邀
腊月二十八习俗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筐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避邪之木,《典术》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枣花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