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对狩猎、游牧、农耕等社会的人们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到生产的丰歉。长久不下雨,大地会干裂,草木枯萎,庄稼无收成;天下暴雨或阴雨绵绵,则会发生水灾,使人行动不便,更会影响生产。因此,雨神在民间是天象诸神中最为人重视的一位,为人们所崇信。
在一些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人们忌讳下雨或不下雨。
忌三四月下雨
在河南鹿邑一带,下雨俗说:“三月怕初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十五都不怕,就怕四月二十下。四月二十湿了老鸦毛,麦从水里捞。”江苏也有“小麦不怕人共鬼,只怕四月初八夜里雨”的说法由此可知这些地方种小麦忌讳四月份多雨。
忌六月六下雨
对于六月六,人们更希望有一个好天气,“六月云,晒谷花,晒了谷花好发家。”最忌六月六下大雨,否则,主必有水灾。俗传“六月六,下大雨,观音老母披蓑衣”。
立夏忌无雨
在民俗中,一些农时节气,也多是忌雨(或忌不雨)的重要日子二如河南立夏忌无雨,俗说:“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意指立夏不雨兆凶年。
立秋夜忌雨。
江苏忌处暑日不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无收。”
忌白露下雨
江苏忌白露下雨,谚云:“白露日雨,到一处坏一处。”又有“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的说法这类禁忌习俗很明显是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成一种必然,把个别当作一般加以想象的结果。
中国古代求雨习俗
求雨习俗并非中国所独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过求雨习俗。求雨是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也是人们使用某种类似巫术的方法祈求上苍满足自己愿望的古传习俗。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牧生产为主的国度,雨水是农牧生产的命脉,影响到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祭祀时,贵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龙王下跪并作为一种典章仪式,有专门的规范载于典籍。如山西,每逢岁旱,“设坛于城隍庙。先期,县公行二跪六叩首礼毕,复跪拈阄,请某处龙神取水。传示乡民洒扫街道,禁止屠杀活命,各铺户、家户门首,供设龙神牌位、香案i僧众、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龙神。知县率僚属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坛,行二跪六叩首礼。每日辰、申二时,行香二次,乡老、僧众轮流跪香,讽经、典史监坛,利房照料香烛,如是者,三日,得雨,谢降撤坛,派乡老送水;旱甚,率僚属斋戒,出祷风去,雷雨,山川坛,进遍祷群庙。”
而在中国民间,农民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问,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求雨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其以山西为最。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神灵,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枝、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在山西晋中一带,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在祁县一带,天旱时,由村里挑选出七个聪明伶俐、品性兼优、家门兴旺的年轻少女进行求雨。其办法是:先把这七个少女家中所用的蜡烛搓配在一起,再以这七家的蜡和七家的炉灰用水调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块光亮的方块石头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满清水。之后,南七个少女扶着罐子的边沿,一边扶着一边转圈行走,嘴中念着求雨辞:“石头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灯艺,五天下,莲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