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星座 > 正文

佛法修行,如何对治烦恼 在修行中有烦恼应怎样解决

2023-09-27 星座

烦恼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烦恼而感到不安,所以如何对治烦恼成了我们人心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实每个修行人都不必因此而困扰,因为佛法就能对治烦恼,那究竟如何用佛法对治烦恼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讨论如何对治烦恼的时候,很多人总能够根据佛法说出很多所以然来,但却没有将佛法里面的东西应用到自己身上,没有拿来对治烦恼和习气,所以我们和别人说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但自己的烦恼习气却没有改观。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些人总是在那里谁都看不起,觉得别人都要听自己的。这就是傲慢心。嫉妒心强的人,贪心和嗔恨心也肯定没有减少。这样的人,即使懂得再多也没有用,因为没有智慧。有的人虽然懂得不多,但是特别能对治自己的烦恼,越学佛越快乐,这种人就是有智慧了。

因为学佛离不开智慧,没有智慧就学不到佛,特别是得一分佛法就等于得到了一分智慧,得到了一分智慧就等于减少了一分烦恼。所以我们为何说学佛能对治烦恼,就是这个原因。但很多人却走进了误区,学有所成之后就开始骄傲起来,觉得自己已经无视烦恼的存在了,这样就变成了傲慢,成为修行上的一种障碍。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如果有神通,肯定会更精进。若是这样,你不是修,而是玩儿,是造业。为什么说天界的众生没有解脱的机会,没有学佛修行的殊胜机缘呢?因为天界众生福报大,还有神通,只会享受福报。我们人间也是,明星很难度,有钱有权的人更难度,为什么?是不是他们不够聪明?不是,是因为他们太傲慢了,傲慢的铁球上不沾功德水,有傲慢就没有功德。所以,学佛有什么用?若是没有对治自己的烦恼,没有改变自己的相续,通通都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

阅读推荐:如何放生,放生的具体方法放生的功德,放生乌龟如何得更多功佛教法器是什么

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

一、善知识吕真观在其所著的《实证佛教导论》中讲到: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有情的烦恼大致可以总结为六大类:贪、嗔、痴、慢、疑、恶见,须陀洹所断烦恼,只是六根本烦恼里的“恶见”烦恼,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对于像贪、嗔、无明等俱生我见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没有来得及去修断,因为这些烦恼是二果乃至阿罗汉才能断尽的。如果面对欲界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结所引生的烦恼,须陀洹还是会被其所引夺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须陀洹他会生气,或者还表现出贪着某物等。但是须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错”,且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身口意的过失做辩解,这是检查我见是否断干净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见没有断干净,因为观行不周遍导致知见有漏,那就说明还没有证得须陀洹,顶多只是须陀洹向罢了。

二、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瑜伽师地论》“二种渐次”时,讲到:“厌和离欲”

1.“厌”是什么?比方说,你看到好吃的东西,很想吃,其实这就是你贪爱的现起。那么喜欢这个好吃的东西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六识,是你的六识起了那种喜欢的感觉,是你的六识心想要去尝尝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滋味。这个时候可不是“厌”。

但是你知道了“诸行无常”的道理,这个好吃的东西也是无常,所以到时候一定会让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变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者是因为你太喜欢吃,没得吃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舒服。这都是无常给你造成的痛苦。无常的东西一定会造成痛苦,尽管这个道理你已经思维清楚了,可还是很想吃,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得到解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用修习禅定把这个贪爱的念头降伏。禅定当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经》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数息,而是让你从“厌”开始,从讨厌这些无常的事物开始,而厌离又是从“无常故苦”的观行中来。所以说,佛教在降伏贪爱的时候,也是从观行入手,而不是从修习禅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无常故苦”的观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数息的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这不是正统的佛教修行方法。这样只能把它强行压抑住,但等你不修禅定的时候,贪爱还是会再现起,没有办法彻底断除。

所以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你要起厌离想,立刻观察这个东西到最后一定会让你受苦受罪,这样就能够“令诸烦恼不复现行”。当然这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初果人还是在追逐贪爱,当贪爱起来的时候,他不会记得“五阴是苦”,就算记得,也不会当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办法把“五阴非我”的道理变成无间作意,可是他并没有“五阴是苦”的无间作意。贪爱现起的时候,如果不会引起重大烦恼,也不会构成犯戒的话,他还是会去受用。如果你拿一个很贵很好的苹果给他吃,他可能还会说:“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够吃得到。”他做这种希望也不算过分,因为这并没有犯五戒。事实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还会这样。刚才是以贪吃为例,其实“财、色、名、食、睡”这五种主要的欲界贪爱,道理上都是一样的,大家要举一反三。

如果这个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贪爱断掉,贪爱生起的时候,他会“起厌离想”。经常做这种观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趋近于三果的人。这不是一般人就能够做到的。初果肯定没办法,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这么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经常做这种观行,但又还没有成功。2.离欲。在讲“厌”的时候,还是要对治。但是因为修习厌离的缘故,到后来就变成了习惯,不需要再去对治了。到了这个地步就会对于“一切染爱事境不现行”,也就是说像“财、色、名、食、睡”这些贪爱统统都不现行了。“此由伏断增上力故”,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把贪爱的现行给断掉了,也就至少是三果了。如果断掉的是欲界爱,三果人就已经达到这个目标了。但如果还要包括色界爱和无色界爱,那就只有阿罗汉才能办到。三、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衣中宝珠——杂阿含经隐藏的大乘法(八)》时讲到:佛陀在教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烦恼:“爱味”——“过患”——“出离”。比方你去逛百货公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你很喜欢。很喜欢的状态就是经典中所说的“爱味”,漂亮衣服就是“色”。你再一看标价,三万块人民币,你吓了一跳:“好家伙,这么贵的衣服!我怎么买得起?”你知道,为了一件衣服花掉三万块人民币,生活都会成问题。这就说明,你观察到了它的“过患”。你心里说:“算了,不买了。”这时候,就放弃了对这件衣服的贪爱,这种心理状态就叫“出离”。当你观察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就要联想佛经中讲的有关“出离”的法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叫做观察清净。味、患、离是不一样的。味说明你还在贪着,患表示你已经观察到它会产生痛苦,离则表示你已经准备要出离它了。以色法为例,你如果很喜欢自己的身体,因为它现在很好。可是身体是无常的,它会衰老、会生病、会死亡。等到那个时候,你会担心、痛苦,甚至害怕。所以说,如果你对五阴产生爱味,等到它发生变异的时候,它就会对你产生过患,让你变得不愉快。你既然不愿意接受痛苦,那就应该讨厌、厌离五阴。既然它将来一定会离开你,那你为什么不聪明一点,与其等到人家离开你的时候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点在心里离开它。这个离开或出离,不是叫你马上去自杀,而是说在心理上先离开,不要认为这个色身是“我”或“我所”。因为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将来一定会受苦、受罪。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将来一定会离开你。这里的“识”是指六识身,当你死掉以后,六识身也跟着散坏掉,第七识再怎样把六识身当成是“我”或“我所”都没有用,改变不了它们会离开你的事实。(其实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着的时候,六识身就断掉了。你如果说“六识身就是我”,那就请问你:当你睡着或昏迷的时候,“我”跑到哪里去了?)你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却根本不甩你,它们要走的时候还是要走,到那个时候,你再怎么痛哭流涕都没有用,再怎么舍不得也没有用。所以你还不如趁早死了这条心,接受“受、想、行、识”不是“我”也不是“我所”这个事实。这样,当它们离开你的时候,你也就不会那么受罪、那么痛苦了。如果你现在发现自己对于色法有爱味,这就叫做“于色味随顺觉”。“觉”是察觉的意思。能够察觉自己对于色法的爱味,对它有如实的认识,就能够得到智慧。“如实见”是因,“智慧”是果,也就是说,智慧是从观行而来,而并非从禅定而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对于受、想、行、识的爱味,也是一样的道理。修行,要把现实中的状况与佛经中讲到的法义作比对,知道它就是佛经中讲的某一个法。有的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比方说,有的人很会说色无常,而且很会念“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可是当他病痛的时候,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贪着于这个身体的健康,才产生这么大的痛苦,反而怪佛菩萨没有保佑他,都没想到要把现实的状况与佛经比对。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在修观行,他只是把佛经当成是一种学问来学习、来记忆,而没有引用经义来对治烦恼。观察有为法都是无常、苦、能够变坏的法。“法”这个字在佛经里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是指“规则”,但在这里是指“现象”。你观察到这些法都是无常、苦、会变坏的,所以你知道它们是有过失、有过患的。如果你喜欢无常的有为法,爱味只有一点点,但是它的过患却很大,那个时候你就会受很多罪。

四、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劝发普贤行愿》中讲到:

假设你的好朋友欺骗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笔钱故意不还你。这个时候你难过没有关系,但一定要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来应用,这样子你才是一个学佛的人。首先,你应该用智慧去观照它,钱它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能取)还是我所(所取)?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同样的,朋友的关系是什么东西?它到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我还是我所?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是十八界里头的哪一界?这样讲好像很麻烦,当你娴熟这种观行之后,一念之间就可以做准确的分判。刚开始的时候,你只要分别某法(钱、朋友等等)是五阴当中的哪一个部分就行了。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怎样把佛法上的智慧拿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你就长出一只翅膀了。

你要是只用智慧观察,没有慈悲,你会变得很冷。你可能就丢一句话给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后果报你自己承担。」(大众笑。)我们用声闻法对治烦恼,虽然也很管用,但却错失了度众生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菩提心,讲话让人受不了。

其实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来应用,心里头先起一个作意:「这个机会太好了!」(大众笑。)为什么呢?《维摩诘经》说,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世界没有的,其中有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他来跟你借钱,故意赖债不还,你不恨他、不骂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还,我就当作是送给你的,不要紧。」这就符合了布施摄贫穷和净戒摄毁禁,未来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弟子。(问:赖债的人比我还有钱,这样算贫穷吗?)贪得无厌就是贫穷,至少未来世会感得贫穷的果报。净戒摄毁禁,就是你没有做错事,在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错事情是毁禁。(有人说:本来是要还钱的,就是规定的事他毁坏了。)对,戒就是行为规范,所以不一定是佛教的戒律。世间的法律有规定,跟人家借钱必须还,这是民事责任。如果他在跟你借钱的时候根本就不打算还你,这个叫诈欺,可以构成刑事责任,当然算是毁禁。

这样有没有听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广度众生,现在你跟他结了这样的缘,他将来就一定要做你的弟子。你碰到故意赖债不还的人,要起欢喜心,不要讲他的坏话。因为你讲他坏话,摄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五、善知识吕真观在讲解《杂阿含经论会编》时讲到:1、遇到挫折,您应当提起正知见“五阴身与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就能够以般若正智修习忍辱波罗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将来一定能够证得实相般若,成为佛门龙象。佛弟子碰到障碍,是很寻常的事;因为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所以只要五蕴不是朝向您希望的方向发展,就会有苦。资粮位的阶段,佛菩萨和护法比较容易给您感应,让您平安顺利。但是,到了加行位与见道位,您必须现观苦谛,才能见道乃至离开对三界诸有的贪爱,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道必须修习的功课,并非只是解脱道而已。2、过失无论大小,皆应尽速忏悔,诸行无常,临终未必有时间可以忏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丧生。忏罪最好的方法是发起普贤行愿,即使不能发起,也应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因为普贤行愿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让人往生极乐。大智、大愿才能灭掉大罪。毁谤正法的过失,要用弘扬正法来补过,如世亲菩萨曾经毁谤大乘法,后来他以弘扬大乘法来补过,临终时几乎证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扬正法,应该亲近真善知识,努力求悟,并帮助真善知识弘法。

六、善知识正元老师在讲解《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中讲到:

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诸大菩萨,都是有无量的神通自在力来感应众生的心念,并且帮助众生的。假使我们有所祈求,只要是诚心祈祷,没有得不到感应的;佛菩萨一定会以顺、逆、显、隐种种方便,来圆满祈求者的心愿。“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华经》当中赞扬观世音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妙法莲华经》卷七)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的功德说:“因为八地菩萨对于现相现土等能力都已经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众生所需要的饮食、衣物等等资生之具,都能够立即变现。”所以说,八地菩萨对于一切种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诸佛菩萨都是时时刻刻不断的怜念众生的,可是众生却心心念念不断攀缘着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间烦恼当中而不愿意出离;即使在祈求佛菩萨的时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怀犹豫的,这怎么能够怪佛菩萨没有感应呢?由于众生念佛的诚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应当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别。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应该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也有逆度的,有显度的,也有隐度的。譬如求医病而得到痊愈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顺度;求寿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顺遂的,那么是属于逆度;感得佛菩萨为你现身说法或者救拔的,是显度;因为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机缘相助的,则是叫作隐度。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瞭解,佛菩萨回应众生的祈求,并不一定是随众生的欲求来满足众生现在的求愿。例如,佛陀在《菩萨地持经》当中的〈四摄品〉有如此解说:“如何是菩萨一切行利呢?大略说来有两种:第一种是一切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者,方便令熟;第二种是善根已经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脱。另外一种说法又说,菩萨一切行利有三种:第一种是给予现世利,第二种是给予后世利,第三种则是给予现世以及后世利。”所以,佛菩萨摄受众生,是为了让众生逐步能得到解脱的功德,乃至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而能够究竟解脱;这并非只是为了要满足众生眼前于世间法上的所求以及执著。所以,就会视众生的根性,而以各种方便来摄受众生以及调伏众生。因此,在向佛菩萨一心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瞭解,佛菩萨会以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来摄受我们;而不是只会依照我们因为贪瞋痴等烦恼而对世间境界产生各种杂染的欲求,来满足我们。所以,在祈求之后,我们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各种可能的结果。例如:遭遇劫难未必是祸,丧子未必是凶,重病痊愈未必可喜,延寿未必可贺,得财未必是福,家难未必不幸,谋事得成未必可庆,谋事不成则未必可悲。因为世间法本来就是虚妄无常,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面对这些苦、空、无常、无我的世间法的变化当中,来参透这些道理,而逐步发起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因为这才是学佛人最重要的目标啊!身为佛教徒应该都要知道,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能够深信因果,之所以会有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宝积经》当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偈语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也就是说,纵使经过了一百劫那么长久的时间,所曾造的业种仍然会完整地收藏在本识如来藏当中,而不会销亡的;当因缘际会的时候,该受的果报还是要自受,而无法逃离的。这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源如来藏本不生灭,自无始劫前一直到尽未来际,永远都是这样的体性,而不会稍稍改变;所以,所有的业种也都不会随意消失的。总之,无论今生或者未来世的祸福,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所造的,所以不应该怨天尤人,或者四处胡乱祈求。当我们遇到世间境界的考验,觉得自己实在是力量薄弱时候,应该是要先真心的忏悔,并且自己努力地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要能够这样子作之后,再以追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心念来诚心祈求佛菩萨,才有可能得到佛菩萨的摄受以及加持的。

七、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五浊恶世”之“见浊”

众生有很多邪见。这个“见”主要指邪见,即不符合事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如果修行,就要先从“见”下手。众生的一切烦恼,都从无明而来(广义来说,无明也属于烦恼)。无明是对事实真相的不了解,“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众生的大部分烦恼都由它引发。虽然如此,“见”终究只是一种认知,只需用事实来说明,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所以我们的修行,从“见”下手是最得力、最高效的,这种烦恼也叫作“见所断烦恼”。相对还有“修所断烦恼”,是铲除了邪见之后,要依正见慢慢对治,才能断尽的烦恼,贪、瞋都属于这一类。比方说贪爱,贪爱是烦恼,假如说我很贪吃,我也知道这不对,但我就是喜欢吃,控制不了。知道不对是见解,但贪爱这个烦恼还是控制不了,所以烦恼和见解还是有差别的。当然,最初还是和见解有关,如果说你过去世一直在用“凡夫我见”为自己的贪爱找理由,你的贪爱就会一直强化下去。假设说我现在吃一种很美味的东西,我就说:“我必须要活下去啊,民以食为天嘛!”这样为贪爱找理由,就肆无忌惮地越吃越多。众生贪爱的增长,就是因为过去世不断为贪爱找理由,所以贪爱就一直增长,变成一股势力,停不下来。就算你这一世断了三缚结(声闻见道),或者开悟了(大乘见道),你的贪爱也不会马上停下来,必须要悟后起修,才有办法把烦恼断掉。八、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修行与工作、生活问: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答:首先,因缘果报难以了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知之。修行人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要看过去世是否曾经努力布施,是否曾与正法结过善缘乃至护持正法,是否曾经抵制正法、诽谤正法等,相关的因缘与障难甚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能够安住于正法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缘也不容易安住,因为世间法中能让他烦恼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无暇修学佛法,亦即其事障较多而阻碍修学正法。

因此,能安住于正法中修学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资财通常不至于匮乏。若还有生活上面的困苦,学人当思:吾等往世必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够有因缘学习正法,必是往世与善知识结过善缘,但是自己累世修福的部分仍有匮乏,所以此世应当更为努力的在布施众生、利益有情,乃至护持正法上面努力。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后,就能远离贫穷匮乏的业行,古德有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学佛人,当以此来检视自己的处境与行为,以智慧来面对环境及转变自己的命运。

再者,一般的在家学佛人,尤其是菩萨道的行者,还是得兼顾家中的生活、照顾一家老小,因此确实需要一定的收入作为基本生活之需而长养道器;因此,虽然是心向解脱、心求佛道,但因并未出家专心修行,故能有一个稳定的收入,这还是必要的。但学佛人对于钱财的基本心态是够用就好,菩萨虽不会刻意排斥钱财,但也不会为了贪图享受或为了累积财富而不择手段获取不当钱财。

大德您虽然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应该要先满足,才能进一步修学正法;否则,冒然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亲或配偶都不是学佛人,则易引起他们的瞋恼之心,甚至会怪罪正法,未来要接引他们入佛门可就难了;而您自身的学佛过程也一定不会顺利,会因为家里成员的阻挠而有诸多障碍产生,仍然不能于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间法的工巧历练也是菩萨道必须要修集的资粮,因此当以长远观点来看成佛之道。另外,若是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来专修,也不必然能保证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长;反之,有固定工作的人,也不必然会因为工作而影响其修行。因为修行是一条长远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须“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须福慧皆具,出家菩萨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证,许多的因缘是必须在世间法当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虽然处于世间杂染法中,却能够依此缘之激励而能够对于解脱与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么角度来面对。所以,若是工作性质不是与恶律仪有关,因此不会影响修行,并不一定要因修行而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员若不是也在修学佛法时更是如此,因此摄受家人趣向解脱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萨应该要做的事情。事实上,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坚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样可以成就无相念佛的功夫,照样可以护持三宝、护持正法;而且在动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闹,能够骑声盖色而净念相继,这才是将来参禅所需的基本功夫。当然,若您家中未来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当、不虞匮乏,家中成员也都乐于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辞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专修。此中各类情况甚多,企望努力精进于佛道者,当以智慧为先导来衡量自己的状况,选择应有的作法,用长远心配合勇猛心的精进方式正确有智的修道。最后,对于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的问题,其实要供养、护持正法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以钱财的方式为之才算是护持、供养;财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还有无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说:【佛子!我常以法施为首,出生长养诸白净法。】法施亦有甚多种,譬如,于正法团体中帮忙打扫讲堂、整理蒲团、搬运书籍,或是帮往生者助念、出外摆书摊、发结缘书接引众生,让众生有因缘能接触正法、修学正法;或者帮忙校对经文、翻译等等的身力、脑力、时间的付出,都算是供养三宝、护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听经闻法,甚至参与讲堂所办的法会、演讲等,也都是护持道场、护持正法。

九、善知识吕真观开示:人会堕到三恶道一定是从取相分别而来

比如强盗看到有钱人家过得很好,这样他就先在“有钱人的生活”上取相分别。接着他又想:“有钱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有钱,而我为什么生下来就这么穷?这是没道理的。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我自己变成有钱人。”后来,他就去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会成为强盗,一定是先从取相分别开始的。如果他不取相分别,心想:“穷就穷,有什么关系?过得很舒服、很享受,又有什么关系?甚至饿死有什么关系?”如果他能够不取相分别的话,就会是这种心境。在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东西吃,如果是一个圣贤的话,他就会说:“其实人都是要死的,饿死又有什么关系?”圣贤不取相分别,所以可以达到这种心境;但强盗却从一开始就取相分别,然后就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达成他的目的,这样就会从人间堕入到三恶道去。

十、问:除了用大乘法的正见、正念、正定对治烦恼,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善知识吕真观回答:另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用菩提心来对治,例如普贤行愿。要是有烦恼一直纠缠着,摆脱不了,可以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将自己沉浸在普贤行愿的愿力海当中,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便能够很快除灭烦恼。

怎样修行佛法

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不属修证”的说法,认为修行证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终日闲散,任情放逸,自以为随缘自在,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却没有抵抗和化除的办法。第二、虽已肯发心实践,却不明修持的道理,仍处处执著,说物就着于物,说心就执于我,甚至必求最高无上的法与德高望重的师,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从速解脱自己的烦恼;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贪嗔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头照顾。他们心存依赖,一味向外寻求,仍不曾抓住问题的重心。第三、曾经沧海,备尝艰苦,于是认真学佛,愿求解脱,知见很正,却又苦摸不着一个下手处,虽也诵经持咒,念佛打坐,但终觉得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条出路来,往往学佛十年,烦恼依旧,求法无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久无消息,自怨业障深重,以为终身无望,从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我们如果根据上述一些例子,来作一下主观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种人是由于不知实践的重要,第二种人是由于不明实践的宗旨,第三种人是由于不详实践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多,而实践的就较少,至于从实践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谓“入宝山而空回”,这真是学佛者的苦闷!二、实践的重要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总的说来,其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的实践,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相联系,分而不分。由此可知,学佛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作纯理论的探讨,其着重点在于由教理的了悟而贯彻到躬行实践中去。学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实践程度的深浅来决定。只有真实履践,才能亲自证实佛法理论的正确、圆满和伟大;也只有脚踏实地,依佛法不断熏习,才能逐渐断除主观虚构的妄执,证到客观究竟的实性,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实相,而庆快平生!因此,佛法实际上就是个实践问题。况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这样理论和实践互相资助,互相影响,便成为佛法行解相应、理事不二的统一观。三、实践的宗旨实践佛法,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诵经礼拜,有的广修供养,有的精守戒律,有的执持名号,有的专修禅观,有的行脚参访。这样孜孜学习,究竟为了些什么?假使宗旨不明,必然会含糊笼统,劳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会不知其所以然了。《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二千多年来,流传世上的佛法,就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负着这样一个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重要任务。所谓“佛之知见”,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觉性。这个觉性,从它的体质方面讲,是广大圆明,恒常不变;从它的相状方面讲,是清净湛寂、充塞时空;从它的作用方面讲,是随缘应用、观照无碍。它是事物的真实相貌,所以叫做实相;又是万法的究竟体性,所以也叫法性。只因我们久远以来,被主观偏执的习气所障蔽,竟使这一本具的光明觉性,不但没有办法显现,而且也没有人肯信。弄得痴迷暗钝,脱离实际,枉受许多苦恼,因而不能不借佛法来开、示、悟、入。所谓“开、示、悟、入”,虽然含有许多不同的过程,但概括说来,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彻证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后,启发智慧,明因识果,才真能降伏烦恼,化除习气,步步深入,直到彻证真理,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习气会去了又来,烦恼会随灭随生,识心永远不断,苦果无从解脱。这样,虽然在学佛,却很难得到实益,譬如在暗室之中,虽想打扫尘垢,清理积物,却苦于无从下手。所以《华严经》说:“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解深密经》说:“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大日经》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由此可见,实践佛法,应该建筑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依法修习,而得定开慧,而明心见性,而扫荡积习,而彻证真理;从思维转为观照,由现象渗透本质,解脱生死苦厄,成就无上觉果,这是学佛的具体内容,也是学佛的根本宗旨!也许有人认为明心见性,似乎要求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领会。的确,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为了根据不同的根机,给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乘中,不得不说二说三,方便接引,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无量法门,归根结蒂,究竟都是为一佛乘,所以《法华经》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而且根性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所谓“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发心大的,转业就快,学佛原望成佛,大愿方有大成,如果下手时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实际上,若能从根本处做起,则知见正确,般若种子,就永远留在识田中,终必因此而得解脱。况且我们平时造业受苦,正因为不明心地,学佛如果不从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凡夫;因为心性不明,势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颠倒。既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末成佛作祖原是当人本分下事,并无神秘奇特可说。众苦只由于不觉,极乐无过于明心,“当仁则不让”,能发心直下承当的,是真佛子!其次,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所以能流传深广,睥睨一切,也正为有这个根本真理作为它的精神实质,否则形存实亡,再过若干年,世人将不知学佛为何事,佛法前途是不堪设想的!四、实践的意义就理上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光明觉照,体用如如,无所谓修证,也无所谓佛法,所以《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但就事上来讲,由于我们真如自性,迷而不觉,成为真妄和合的第八识。这第八识,无始以来,受前面七识现行活动的熏习,含藏着无量习气种子,形成一种潜势力,一旦遇到机缘,便能发现流行,又引起精神和肉体方面的颠倒活动。这样由现行熏成种子,再由种子生起现行,互为因果,以致自性日夜波动狂乱,无法安定,因此,又不能不用佛法来对治修证,转识成智,恢复我们本来圆成的实性。所以谁不肯实践佛法,谁就是讳疾忌医,无视于自己主观偏执、贪嗔烦恼的事实,正是违反客观实际,甘被调弄的大迷信者!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净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人们的一切活动,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这三方面的活动,又以意识为主,由意识的活动而表现于身口,所以实际上三者是分不开的。不但如此,意识又是真如自性所发露,从真起妄,那末妄不离真,譬如从水起波,波还是水。因此一切活动,包括修习佛法在内,实际上,全是真如自性的表现,这叫做全性起修,既然是全性起修,那末也可以说全修在性了。所以能依法实践一分,就能显一分本性,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为二方面来说,身口方面的礼拜诵念,有事相可见的,叫做事修,内心方面的参究观照,隐微难知的,叫做理观,身心既然是互为表里,无法分开,那末理观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观。因此,理上越明白的,事上一定越谨严;事上越谨严的,理上定越清净。由此可知,修习佛法,既不能执事而废理,也不能执理而废事。学佛的人,若能理事圆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自性清净无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动,就是定;自性观照无碍,就是慧。可见戒、定、慧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实践佛法的本意,仍是从这三方面去回复本性。所以一切修持离不开戒、定、慧,一切佛法也无不同时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为修学佛法的基本法则。根据这一法则,可由染污转为清净,由动乱转为安定由糊涂转为明白;直至无染无净,无动也无静,无智也无得,方真是自性本来的面目。

修行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算是达到佛法的一阶真正的成就?

太桥旦曾堪布,现任贡嘎山贡嘎寺住持,贡嘎五明佛学院院长,贡嘎仁波切经师。1969年出生于四川康定贡嘎山,幼年在贡嘎寺出家,十五岁便成为贡嘎寺的维那师,负责法会仪轨的指导。太桥旦曾堪布答:对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获得的成就分为三类: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刚乘的成就。小乘成就又分为两类:其一,声闻乘;其二,独觉乘。小乘成就是内心中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打破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执着,断除了烦恼障而获得个人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观“四圣谛”,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阿罗汉道。独觉观“十二缘起”,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辟支佛道。大乘的成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对众生生起同体大悲之心,观诸法缘起性空,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而达到初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的道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离一切戏论的大境界,并证得大彻大悟的圆满佛果。金刚乘的成就,是具备大乘条件的前提下,对“三根本”生起无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将轮回视为清净的坦诚,将一切众生视为佛和佛母的清净观。并透过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修持而证得智空双运、悲空双运、乐空双运、明空双运、显空双运的至高无上大手印金刚总持的圆满境界。真正成就的标准是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见、修、行、果”。即:见为空性之智慧,修为光明无执着,行为无贪而恒常,果为无垢赤裸裸。所获得的成就应以密勒日巴尊者的“见、修、行、果”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具备了正确无误、至高无上的“见、修、行、果”,谁就证得无上的成就。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四种窍诀”。即:心转向法,法成佛道,去除道障,惑转成智。心转向法中纳入了出离心,法成佛道中纳入了菩提心,去除道障中纳入了缘起性空,惑转成智中纳入了金刚乘的至高无上境界大手印。真正的成就以冈波巴四法的窍诀为标准,谁的自相续当中具备这四种修证,谁就获得至高无上的成就,这就是获得大成就的一个正确标准。大手印传承祈请文中也说:“虔敬即为修之首,专心即为修之身,出离即为修之足。”就像一个人需要具备头、身体以及足一样重要,修行者也需要具备三种要素:虔敬之心、心不散乱、出离心。自相续中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话,算是一种大的成就。宁玛派的祖师隆钦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三个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以及结行回向。修行的成就以三个殊胜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圆满这三个殊胜,谁就证得圆满成就,大彻大悟。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三主要道”,是指修行者所修佛法当中最重要的三种法。哪三种呢?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如果我们的心中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话,就谈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成就。萨迦派祖师札巴坚赞大师所说的“远离四种贪执”,是指:“若贪执此世非修行者,若贪执轮回非出离心,若生起自私非菩提心,若生起执着非正见地。”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能远离四种贪执,这就是真正的成就。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传承的“随念五尊法”,是指:随念上师之上师瑜伽,身观为自性本尊,口不离持咒,心不离空性见与慈悲心,以及功德圆满回向。成就以随念五尊法为标准,谁做到这五种法,谁就获得无上成就。止贡噶举祖师止贡觉巴大师所说的“大手印五支”:一、菩提心修法;二、本尊修法;三、上师瑜伽修法;四、大手印修法;五、回向修法。修行的成就以大手印五支为标准,圆满修行大手印五支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一旦我们相续中具备大德们所指定的这些功德成就的话,即使外在的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不出现也不要有丝毫的遗憾,因为外在的一切现象皆是虚妄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依大德们的殊胜教言来衡量自己内在的修证成就,我觉得这是最保险、最可靠的。比如说学佛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没有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比较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恶业等等。而且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是不对或是不应该的,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但进入佛门学佛以后呢,就非常清楚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如法,哪些是不如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错了。一旦了解了善与恶,对与错之后,就不再像没有学佛时那么随心所欲。因为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而精进地断恶行善,自然而然地谨慎取舍因果,这就是初学者所取得的进步。没学佛之前我们是绝对不会这样谨慎或反省的,这就是学佛的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谈不上是成就,但应该可以算是得到三宝的一种加持感应。我们学佛以后经过修持,行为上会自然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身不善业,并能做到放生、布施、持戒的身之善业,这就是行为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经过修持而言语会自然远离妄语、挑拨离间、恶口、绮语的口不善业,并能做到诚实、促进和谐、说话温柔、诵经念佛的口之善业,这就是言语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经过修持而思想会自然清净远离贪欲、嗔恨、邪见的意不善业,并能做到少欲、生起慈悲及树立正见的意之善业,这就是思想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所以是否获得成就主要看自己内心的修证,佛法绝对不是衡量他人过错的工具,而是调伏自心的殊胜对治,更是自觉觉他的圆满方法,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通过观察自心就会发现以前我们的我执特别强,烦恼特别多,业障特别重,习气特别深,动不动就会生气。接触各式各样的团体时,也会因为看到这样那样的事情而起烦恼等等。但经过长期不中断的修持,现在这些污染逐渐没有了。我执也减轻了,烦恼也不起了,习气也断掉了,妄念也越来越少,造恶业的想法也自然停止了。并且心里一直想着帮助他人的一些事情,在看一些经典或闻思佛法时法喜充满,自然领悟到其道理。而且不仅仅是明白佛法的内容,还能做到一些身体力行的实修。在学佛修持的过程中,对三宝生起信心、虔诚念佛、保持正念、爱护众生的生命等等,这些都是得到三宝加持的感应,也是修行进步的一个表现。真正达到一定程度上修行的进步,是经历各种苦乐的感受,或者在生活上遇到不幸或倒霉时,对三宝没有任何抱怨。不失望,没有失去信心,且心中仍然会生起对三宝无比的信心。当看到轮回中的荣华富贵时也没有任何留恋,会自然生起出离心。一些众生无缘无故的伤害我们或指责我们时,我们也不起任何嗔恨,反而会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我们眼前的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诱惑出现时既不贪执,又不迷惑,常常能保持视为如幻如梦的一种境界,这就是一个真正进步的表现。如果常常能做到这样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不中断地精进修持的话,就像是爬楼梯一样,行菩萨道的次第逐渐圆满,一步一步接近乃至达到至高无上的成就。如今很多半信半疑的学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成就,他们将成就视为一种表相上的殊胜奇景或吉祥的征兆来对待。比方说头顶上是否发光,虚空中是否出现佛菩萨或各种瑞相。功课特别精进时有没有做一些吉祥的梦,打坐时心中是否产生一些特殊的觉受,身上的疾病有没有减轻。有些人会想家里有没有发财,老公有没有升官,子女有没有取得好的成绩,甚至有些人还会想股票有没有赚钱等等。如果这些事情比较成功时,就认为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加持或修行的成就。学佛的目标总是期盼着世间的美好出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内心没有平息烦恼,出离心和慈悲心没有任何增长,无法战胜我执的大魔,即使出现了各种瑞相又对我们有何用呢?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虽然相当一部分的修行者成就时,的确会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但也不能完全以这些来判定内在的成就。因为这些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修行者内在的不共功德,而是修行者顺便附带的外在的功德,对他而言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这些外在的功德连外道都能做到,经过他们的苦修,身上也会发光,心中也会产生喜乐的觉受,也会示现各种各样的神通,也能够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但他们仍然束缚在轮回的苦海中,一样的迷惑,一样的受苦受难,无法获得解脱。所以佛教将这些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等,称它为共成就,也是世间的成就,更是有漏的成就。因此我们绝对不应该以外在的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来判断自己的内在成就,以及是否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些都不能代表你获得成就。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出家人,名叫日光比丘,他是一位专心为救度众生成佛,而出家学法的比丘。自从他出家以来,非常用功的修学佛法。有一天,因为他修持功德力量所致,魔王的宫殿自然振动。魔王观察摇动的原因,知道是这位日光上人修行即将达到成就的关系。魔王想:“怎么办呢?我如果不设法阻止这位日光上人学法,不久的将来,我的世界就会太乱。”于是魔王就变成释迦牟尼佛的形相,来到这位日光上人修行的山洞,在对面空中,身上放光,完全与佛一样,令这位日光上人得见。这位上人看见了佛非常高兴,魔王说:“你修行已经圆满了,不用再修行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必再考虑戒律因果的问题。我每七天会来看你一次。”说完话就不见了。这位日光上人,很相信魔王的话,他很高兴,马上就下山不再学法修行了。他相信魔的话,对因果戒律全部放弃,到处作乱。每过七天,魔王变化的佛就对他说:“你做得很好,你已经到佛地了,随时可以跟我说话,你的罪业因果不必再考虑了。”魔变化成佛,每次都是这样说。这位日光上人认为:他本人已经修行成就,达到佛地,见佛成佛了。就越来越相信魔的话,越来越乱,对于杀、盗、淫、妄、酒,无所不为。魔王看到这位日光上人,已经听他的话颠倒了,魔王就很放心,高兴地告诉魔众说:“我们的魔世界,已经得到平安,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子孙。”上师说:“你这个饭桶!初步的佛法尚未了解,你还说什么‘达到佛地’?”弟子说:“不同喽!我每七天都能够见到佛,跟佛谈话,就像我跟你谈话一样,什么都可以谈!而且佛对我说,我已经达到佛地了。上师啊!你有什么话需要跟佛讲?你跟我讲,我替你向佛说。”上师心里想:“他已经遇到魔害,着魔了。我现在怎样跟他讲,他也不会听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没有自心判断的能力。”上师想了一个办法说:“你要见佛的时候,我跟你一同去见佛好不好?”弟子说:“这我想先问佛才可以。”日光比丘下次见到了魔变成的佛,就问佛说:“我的上师也想来见您,可不可以呢?”这个魔知道,他的上师对密宗咒法的本领很高,马上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我跟他没缘,你也不需要跟他,因为你已经达到佛地,没有你要学的法了。”后来这位弟子,看到了上师说:“你与佛没缘,我跟你没有可学的了,请走吧!”上师摇着头想:“救弟子是我的责任。”于是上师对弟子说:“我和你已经有多年的师徒感情了,我送你一个纪念品。”上师就拿出一个火漆做成的圆珠,送给弟子说:“这颗珠子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你带在身边,就不会忘记我了。”上师又说:“你看到佛的时候,应该要诚心诚意地恭敬佛,感谢佛给你这么多的教授。你下次见到佛的时候,最少要向佛叩三个头。但是佛很客气,可能不接受你的礼拜,但你一定要叩头,表示感谢佛的恩德。这一句话你听我的,好不好?”日光比丘说:“这个很好!佛的大恩大德,我应该叩礼拜,他不接受,我也要勉强叩头!”第二天,这位日光上人又见到了佛,就对佛说:“我能达到佛地,都是您的恩德。今天我向您叩三个头表示感谢。”第一次叩头两膝着地的时候,这个魔就站不住了。魔说:“不!不!不!不用叩头!度众生到佛地,是佛的责任。”这位日光上人虔诚地表示感谢佛,继续下拜,当两膝和手放在地上,正要全身拜下的时候,这个魔看见这位上人的身上,发出很强烈的火光。魔非常的恐惧,正想下来阻止他叩头,可是他已经拜下去了。他的头一碰到地,身上的火光内,现出千千万万的金刚尘消灭了这个魔王。这时,日光上人已经晕倒在地上。等他清醒过来,大声呼叫佛的名号,可是已经看不见佛了。这时,他的上师出现在他的身边说:“你所看见的佛,以后不会再来了。因为你所见到的佛,不是真佛,他是魔变成的。我给你带在身上的大圆珠,是铁发金刚的密轮,它能碎灭万魔!当你叩头的时候,魔鬼挡不住就粉碎了。”上师说:“你还没有能够见到佛的成就,你想要到达佛地,应该重新用功,研究教理,求学密法。”这位日光比丘就依教奉行,跟随上师修学密法,后来得到大成就,成为很著名的大上师。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修行佛法时所出现的表相无论多么的奇妙或殊胜,也无法判断奇妙现象的好与坏。修行越久越会出现这些奇妙现象,修行越高越会发生种种障碍。这也许是一种修行者的挫折,也许是一种对修行者的考验。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那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密勒日巴尊者说:“男女妖魔及罗刹,未悟之时为魔怨,能作各种中断障,若悟妖魔成护法,能予各种之成就,究竟义中魔亦空,说为穷境分别处。”又说:“究竟金刚真言乘,无上瑜伽续部云,诸界集聚于脉故,显现外境诸魔相,若不了知彼为幻,全由自身之所显,执以为实甚愚痴。”虽然日光比丘发心既清净,修行又精进,但他面前出现奇妙现象时,由于缺乏见地,所以不知道这些显现是全由自心所显,而执着为实有,因此遇到魔害,着魔了。我们初学者更应该谨慎。我们经常发现很多老居士非常执着于表相,特别过分地在乎这些奇特现象,这就是修行上最大的束缚。虽然《金刚经》与汉地缘分很深,流传于汉地的历史悠久,且大多数学佛人都念诵其经,并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但还是有一些修行的居士对表相的执着变得越来越大。经常出现一些居士,他们对某某上师很自豪地说,他修某某法时出现如此如此的奇妙现象,他在禅定时产生什么什么样的特殊觉受等等。但很少有居士会说,他修了什么什么法后我执如此如此的减少,对治烦恼上起到如何如何的帮助作用,生起出离心或产生慈悲心方面如此如此的提高等等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金刚经》如此的殊胜,提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都说得那么清楚了,但还是在少数居士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仍然执着地追求奇特现象的出现。甚至有些居士越修执着就越强烈,修行的时间越久我慢心越大。就像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法不如法,法反而成为堕恶道的因”,修行没有使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减少,反而使五毒增加,五毒增加就是堕恶道的因。真是可怕!我们应该相互提醒,我们佛弟子应彼此督促,踏上解脱的道路,且顺利圆满地证得佛果是我们所有佛教徒的共同目标;依靠大众的力量来令佛法长久住世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所有佛弟子们的共同责任。

相关资讯
  • 本命年为何要穿红(讲解) 本命年为什么穿红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红色一直都是喜庆、吉祥的象征,比如;过年、嫁娶,祝寿、孩子满月等,都要用到红色。在周易八卦中,离卦五行中属火,其代表太阳和红色,在本命...
    2023-09-27
  • 开悟的三种情况 开悟的表现

    开悟是佛教之中比较重要的东西,在很多经典中都记载了许许多多佛陀突然开悟后征得佛位的故事,就连那句源远流长的俗语一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开悟的结果,但你如何...
    2023-09-27
  • 佛教让人获得正确的三观 佛门三观是哪三观

    很多人看来,佛教是个很神秘的地方,里面有许多异国风情的文化,即使已经与中国一些传统文化进行了融合,但是其本身特有的西域风情还是那么浓郁,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佛教之...
    2023-09-27
  • 佛门敲钟的含义 敲钟的意思

    钟在佛教里面也是常见的法器之一,一般它的作用是报时、集众。那些佛教徒几乎每天都能够听到钟声。而钟又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例如梵钟就是寺院钟楼中的大钟(吊钟),据说...
    2023-09-27
  • 多情男人的面相 情人多的男人面相

    生活中有的人多情,因此感情之路也比较的坎坷,而多情的人实际上从面相上也是可以看出来的,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多情男人的面相。一、鼻头经常发光的男人多情很多人认为,...
    2023-09-27
  • 持戒的功德 持戒的功德转让

    持戒,即坚持遵守佛教的五戒。所以持戒有功德,都有何功德?这一点佛陀曾经具体说过:“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
    2023-09-27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