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易学的哲学基础和易学原理。“观物取质”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取出其内外因本质要素,用易经思维进行分析的方法。方法的形成,离不开哲学和本质易学基本原理的支撑。只有弄清楚物质与运动及其规律的内涵及关系,同时搞清楚本质与象及卦的内涵及关系,才能很好地理解本质易学的内涵,把握其基本方法和规律。本质易学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哲学基础
一是事物的发展变化由其本质决定。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组成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是事物本质存在的客观基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本质区别是由事物的各个特殊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构决定的。
二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本质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简言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是事物与运动不可分。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事物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事物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基础;运动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屑性,不存在没有运动的事物,也不存在没有事物的运动。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质本身已经消亡。
四是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相对稳定但也是发展变化的。比如任何事物运动的过程都符合初始、过程、结果的发展规律;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与外界联系、受他事物影响的规律,等等。前者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称为事物发展的始、壮、究三才规律。后者为事物运动变化外因条件规律,外部条件包括环境、规律、时机等高层次三才因素。
二、易学原理
一是物质的本质存在阴阳两种属性。数千年来,中华文化都是以阴阳的关系来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作为宇宙本原模式的"道",因为其内部蕴含着阴、阳两种状态的随机信息选择活动模式,通过阴、阳相激荡的随机选择作用,才具有转化物质的属性,在整体内化育出生命活动的自组识种活动模式。《系辞》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阳的性质为刚,阴的性质为柔,刚柔相互作用而推动宇宙万物的变化。
阴阳的性质属性,以对立为基础,以性质为纲领,为所有事物“对立统一”中的对立双方提供了详细的性质划分标准。阴阳的对立关系,以对立双方各自的本质为原则,将双方相比较时体现出来的必然性关系特点罗列归纳,为所有事物的对立面提供一套标准性的关系准则;阴阳的统一原则,以对立双方坚持各自特色条件下的相互结合,显示出事物在整体范围内的必然性结构特征阴阳规律以统一过程,以对立双方的量变为基础,表达出双方性质的发展趋势和力量对比状态,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制定了一条由对立因素之间相互消长的体现的规律。
从事实显示的情况上分析,阴阳即是“对立统一”具体化、性质化、形象化的简洁表达。
二是观物取象包括观物取质和取质成象两个方面。
所谓“观物取质”就是把物质的本质要素的性质取出来并做好阴阳划分。中国古代的人们非常聪明,它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很有效地处理了这个难题。
因为阴阳是以阴气阳气为基础原型的创造,于是阴气阳气的性质与性能就必然是阴阳属性的原始依据,人们就想出一个以阴气阳气的性质性能为基础,向同类似、同意义、同性质扩展的划分方法,即是将一切相似或类似的性质形态实行“合并同类项”的分类归纳,这个做法的基本原则是:性质形态相似和类似的归属为同一性,由此产生出阴阳属性范畴。 阴阳的属性范畴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阴气阳气各自的性质与性能;二是一切事物性质与性能的表现;三是一切事物之间的比较差异;四是事物运动变化前后的比较。
“观物取质”就是首先把事物的本质要素取出来之后,作一个阴阳属性的划分。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是:凡属于存在的、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虚空的、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由此可见,阴阳的基本特性,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取质成象”就比较简单了,它是指把取出来的本质要素用阴阳符号进行表达。即阴记为“——”,阳记为“﹏”。然后按易学的规律做成卦象。即模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感性形象,确立具有象征意义的卦象。《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指明八卦等《易》象由观物取象而成的过程和方法。《易》“成天下之文”(《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同上).“象也者,像此者也”(《系辞》下)。
三、物质的本质要素可以组成卦象进行分析。
根据这一思想,“广大系备”的事物即所有事物的要素,都可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从物质发展变化的本质要素和运动规律来看也是这样,内、外因本质要素都符合三才特点,运动的开始、过程和结果,即始、状、究,也符合三才特点。于是我们把天地人三者用阴阳两种爻表示,并两两重叠起来,所以每卦六爻。六个爻位不是别的意义,而是天地人三才都用阴阳符号表示,两次重叠成卦,以“通万物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既是本质易学“取质成象,成象比类”的由来,也是本质易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王弼在《周易注疏》里说:“卦者,时也。爻者,视时之变者也。”说明卦是用来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王弼又在这本书里面说:“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所以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或时段,可以用静态卦、动态卦来表示。
既然卦可以用来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那么就可以抽取其发展的始、状、究来成象比类,进行研究。这一段也是本质易学取质成象的佐证。